【瑞娴视野】文硕:音乐剧赤子与斗士

痛定思痛:中国戏剧改良运动的再次反思

李漁——中国剧史上一颗久被尘蒙的天王星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诗人--夏完淳(阿泰)

中国远古音乐鼎盛期何等辉煌(阿泰)

中国戏剧史开卷之作--九歌(阿泰)

-曲霓裳 千古绝响(阿泰)

滩簧与弹词的血缘亲 (阿泰)

沈如春:本色性情忆“水辉”

文硕:一代百老汇影像的中国背影

蔡元培:大同乐会郑觐文著《乐器图说》之序

杜麗娘的前世今生(阿泰)

怎一个“减”字解得?——与余秋雨先生讨教讨教加减剩除法则(无名)

秦淮八艳 女中豪杰读《许如辉【梅花曲】在四川发现》有感(无名)

元杂剧创造了中国音乐歌舞剧的巅峰一代(阿泰)

世界上最牛音乐剧出在乾隆朝(阿泰)

尼可罗·帕格尼尼

陈正生:郑觐文《中国音乐史》序的标点、评注

陈正生:郑觐文对民族音乐的贡献

郑觐文:《中国音乐史》序
  更 多...
滩簧与弹词的血缘亲 (阿泰) 点击数:11511

       

         滩簧与弹词的血缘亲

                                           

                                                                      (阿 泰)

 

 

中国戏曲从宋、元、明、清一路走来,至近代二十世纪,昆曲式微,花部诸腔裹足不前,而各地方民间小戏,却成井喷状态,如雨后春笋般地萌芽吐青、展枝长叶,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这便是被人称作“三小戏” 的滩簧、采茶、花鼓戏系统的新生剧种。

这些剧种的音乐很多来自民歌小调,贴近民众,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唱词通俗易懂,亦无过多格律限制,现编现唱,毋须刻意斟酌,演的多半是民众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但有时侯也有所谓“肉子戏” ,唱词有雅有俗,似非信手拈来。追根溯源,从剧目到唱句,大都来源於“弹词” 。以越剧这个中国戏曲第二大剧种为例,被越剧艺人称之谓“传统戏” 者,无一例外均来自弹词作品。谭正璧先生著述的【弹词叙录】一书中,收录了两百种弹词作品介绍。(据他估计,弹词作品应在四百种以上)越剧的传统剧目,应有尽有,在这里都能找到原始的痕迹。略举一二:

十美图(盘夫索夫);三笑姻缘;云中落绣鞋;双连笔(三看御妹);双珠凤;文武香球;巧姻缘;玉连环;玉蜻蜓;雷峰塔白蛇传;白蛇传后集;再生缘(孟丽君);何文秀;杨乃武;孟姜女寻夫;宝莲灯;珍珠塔;槐荫记;碧玉簪;倭袍传(刁刘氏、毛子佩闯宫);玉堂春;天雨花(左维明巧断无头案);大红袍;二度梅;描金凤……

可以这样断定:出现在近代的各地方小戏,与弹词无不具有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

再举一个实例。甬剧俗称宁波滩簧。上海是现代甬剧发详地。缔造这一剧种的主要人物是著名甬剧演员徐凤仙、贺显民伉俪。上世纪50年代初,徐凤仙初临上海,以筱显民、徐凤仙艺名在电台里开唱“四明南词”《玉连环》,一炮走红。当时另一位“四明南词” 说唱者周廷发,接连开唱《孟丽君》、《大红袍》、《包公与狄青》、《包公案》,广受在沪宁波藉听众欢迎。差不多毎晚黄金时段,左邻右舍,浓郁的乡音此起彼伏,演唱者一边推销推销乌贼蛋、黄鱼鲞,一边弹唱着又糯又脆的“四明南词” ,令人深深陶醉在书中情节的场景里,为主人翁的悲欢离合身世而喜怒哀乐着。徐凤仙、贺显民伉俪就是在电台唱红之后,组建堇风甬剧团。之后凭借《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三部大戏,奠定了上海甬剧独树一帜的地位。

 

除了“四明南词” 曲种,浙东一带还有“走书”、“ 梨花落” 等说唱曲种。演唱曲目主要均来自弹词作品。最典型的当属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 又有“大书“小书之分。“大书即评话,只说不唱;“小书即是弹词,有说有唱。而书的内容除了原创新作,无一不取自弹词作品。如久唱不衰的“三笑”“ 描金凤”“ 珍珠塔”“ 双珠凤”“ 杨乃武与小白菜 “玉蜻蜓” 均是。

弹词是流传在南方诸省的“讲唱文学”。流传於福建的“评话和流传於广东的“木鱼书” 也是这一类作品。它和北方的“鼓词”相似,都是从“变文 进化而成。而“鼓词” 的唱词以“三三四的十字句为主; 而弹词则是以“二二三七字句为主,有时加上三个衬字,其句式与变文的格调如同一辙。

“变文” 是弹词的前身,它的产生是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从敦煌石窟中曾发现大量“变文”手写本,可惜许多珍贵文物被一些所谓外国探险家盗买出境,流失在异国他乡的各大博物馆里。1957年,有学者从国内外187部手写本选取78部作品,整理出版。除了劝人为善,描写因果报应的佛教故事,还有《伍子胥变文》﹑《汉将王陵变》﹑《王昭君变文》﹑《搜神记》﹑《孝子传》等民间故事。

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写道: “当变文在宋初被禁令所消灭时,供佛的庙宇再不能够讲唱故事了。但民间是喜爱这种讲唱的故事的,於是在瓦子里便有人摸擬着和尚们的讲唱文学,而又有了所谓诸宫调》《小说》《讲史等等这种讲唱的故事。”最为著名的是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鉅制瑰宝。

董解元西厢记,亦称“董西厢” ,诞生时代应早於王实甫的“王西厢” 。董解元生平已无从详考。有的说董解元,名朗 ,有的说是大金章时人” “金章宗学士 ,他是金代文人,作品写作时间应在宋金对峙年代则是毫无疑问的。《董西厢》是今存宋金诸宫调最完整的作品,也是对而后的戏剧产生深远影响的代表作之一。

西厢记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即《莺莺传》,为著名的唐人传奇,作者元稹。《董西厢》是在《莺莺传》故事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结构恢宏大气,人物形象显明,所用十四种宫调,193套组曲,内容从普救寺崔张巧遇始,闹斋寺警、法聪传书、白马解围、侍月西厢、萱堂拷红、长亭送别、旅舍惊梦、崔张出走,到结尾有情人终成眷属,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有情有致,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尤其是词曲的语言生动优美,口语化的比喻随处可见,天然浑成,雅俗共见,为嗣后王实甫的戏剧改编,打下了厚实的文学基础。如长亭送别时的描绘:忆得枕鸳衾凤,今宵管半壁儿没用。触目凄凉千万种。见滴流流的红叶,淅零零的微雨,率的西风。〔尾〕:驴鞭半袅,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与王实甫“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意境相同,《董西厢》与《王西厢》的传承关係已可见一斑。

佛门子弟也不甘寂寞,他们在禁令稍缓时,又以“说经”形式,宣扬教义,劝人为善。从变文演变成宣讲的“宝卷”。 “宝卷” 中对戏曲影响最大的当数《目莲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民间流传数百年的“目莲戏” 源出於此。

据佛经记载,目乾莲是萨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敦煌变文集中已有《目连缘起》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存在。故事内容叙说目连之母,家境虽然富裕,然而贪婪成性,天天烹羊宰牛,宴食无度,从不修善积德。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脱离苦海,出家修行,修成正果,来到酆都城饿鬼道中,见到了苦受惩罚的母亲。祇见母亲食到口边,便化成炭火,只能听凭飢锇熬煎,苦不堪言。目连无计可施,又祈求佛祖。佛祖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依佛嘱,于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供养十方僧众,超度亡灵。目连母亲才得以吃饱,转入人世,但却生变为狗。目连又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是个典型劝人为善的故事。

宋代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中有所记载:“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莲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止,观者增倍” 。孟元老是在靖康之后,南渡临安,抚今思昔,不堪回首,借写作《东京梦华录》寄托故国之思的,书中记录了北宋汴京繁华往事。中元节祭祀香火旺盛。勾栏瓦肆演出目莲救母杂剧,自七月七日演起,直至七月十五日,足足演了八天,观者成倍增加,盛况空前。《东京梦华录》是这样描写这场演出场景的:

“烟火大起,有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着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帖金皂袴,跣足携大铜锣,隨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有面涂青绿戴面具,金睛,钸以豹皮锦绣看带之类,谓之硬鬼。……有假面長髯,展裹绿袍、靴,简如钟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而舞步,谓之舞判。继有二三瘦瘠以粉涂身,金睛白面如髑髅状,系锦绣围肚看带,手执软杖,各作魁谐趋跄,举止若排戏,谓之哑杂剧。……又复烟火出数处,以青幕围绕列数十辈,皆假面异服,如祠庙中神鬼塑像,谓之歇张。”这里所说的“抱锣”、“硬鬼”、“舞判”、“哑杂剧”、“歇张”, 都是当时对演出某段戏的称谓。

明张岱《陶庵梦忆》对目莲戏演出记载更详:“……搭一大台,选……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莲,凡三日三夜,四围女台百什座,戏於献技台上,如度索、舞絙、翻桌、翻梯、筋斗、蜻蜓、蹬罈、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锯、磨、鼎镬、刀山、寒冰、剑树、森罗铁城、血懈,一似吴道子地狱变相,为之费纸扎者万钱。……”目莲戏串插这么丰富多彩杂耍,怎么不成倍吸引观众前来观看。

中元节俗称鬼节。演目莲戏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鲁迅先生在他小说《社戏》中描写的也正是民间七月演目莲戏的民俗。在他逝世20周年时,上海绍剧界十三龄童、七龄童、章艳秋特地纪念演出了《男吊》《女吊》《跳无常》,均是目莲戏中折子。如十三龄童演的《男吊》,又称“七十二吊” ,演员用两根红绸带,翻身转腾,表演类似吊环的各式各样造型,极为惊险。须知这些都是建国初期,被认定为宣扬封建迷信的禁戏,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暂时网开一面,让人们对这些“鬼戏” 能窥豹於一斑。

【宝卷】中除了宣扬佛经故事外,还有相当一部份世俗的题材作品。如:梁山伯宝卷、孟姜仙女宝卷、珍珠塔、白蛇宝卷、何文秀宝卷、正德遊龙宝卷、花枷良愿龙图宝卷(包公断案故事)、赵氐贤孝宝卷(蔡伯喈、赵五娘故事,为琵琶记原型)等。还有一部《后梁山伯祝英台还魂团圆记》,说是梁山伯、祝英台死后还魂,成了带兵武将,南征北伐,功成名就,山伯封为定国王,除了与祝英台完婚,另外还娶了二女,故亦称《三美图》。当然剧情近於荒诞。但如果照这套路去演《梁祝》,说不定还真别有风味。

弹词的形成,与“变文”、“宝卷” 的演变是一脉相承的。最早见於刻本的,据郑振铎先生说,当是编撰《元曲选》的臧晋叔在明万曆年间刻印元末杨维桢的《四遊记弹词》(侠遊、仙遊、冥遊、梦遊,他仅刻其三)。稍后,有嘉靖年间杨慎所作《二十一史弹词》。但真正具有戏剧色彩的弹词作品,当数明末出现的《白蛇传》。郑振铎先生收有崇祯年间手抄本,“无更古於此者” ,郑先生的藏书是出了名的丰富,这个结论不至于有误。

弹词作品情节生动,弹唱一部作品,往往须经一月半年,又因演唱曲词通俗易懂,极具草根特色,茶坊酒肆,一把琵琶弦索,便可演出,所以深受市井平民欢迎。唐伯虎、小方卿、孟丽君、何文秀……书中主人翁,江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尤其是妇女群体“粉丝”众多。“弹词为妇女们所最喜爱的东西,故一般长日无事的妇女们,便每以读弹词或听唱弹词为消遣永昼的方法。”“渐渐的有文才的妇女们便得到了一个发洩她们诗才和牢骚不平的机会了。她们也动手来写作自己所要写的弹词。她们把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困苦,把自己的理想,都寄讬在弹词里了。”(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这就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在创作弹词作品中,涌现了一个女诗人群体。无论是驾驭诗词歌赋的才华,或是叙说故事的跌宕起伏、细枝末节、心理描述、情感抒发诸多方面的成就,一点都不输与须眉。

这一弹词作家群体中,有作《天雨花》的陶贞怀;作《再生缘》的陈端生、续写的梁德绳;写《笔生花》的邱心如;写《梦影缘》的郑澹若;其女周颖家芳亦写了《精忠传》;写《凤双飞》的程蕙英;写《玉连环》的朱素仙;还有曾改订付梓《玉钏缘》、《再生缘》、《再造天》(即《续再生缘》)、《锦上花》的侯香叶……

大家都熟悉宋朝大诗人李清照,她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女性抒情诗人。而这一群体,既是抒情诗人,又是叙事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赋予她们应有的地位!总觉得她们並不比李易安逊色。即便如此,这些贴近平民百姓生活的草根文化,一直受到正统文人的蔑视。将它说成是“盲子弹词,乞儿谎语” ,难登大雅之堂。

终究还有慧眼识宝之人。

1954年,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一文问世,他充分肯定了弹词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其应有的恰如其分的历史定位。他在文中断然肯定:“《再生缘》之文,质言之,乃是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也” 谈及其艺术成就,足可以与李白、杜甫嫓美。不但如此,甚至比希腊、印度史诗,也尽能各领风骚:“世人往往震矜于天竺、希腊及西洋史诗之名,而不知吾国亦有此体。”

郭沫若对陈寅恪的论断持充分肯定的态度,他对陈寅恪将《再生缘》“比之于印度、希腊的古史诗,那是从诗的形式来说的。如果从叙事的生动严密、波浪层出,从人物的性格塑造、心理描写来说……,陈端生的本领比之十八、九世纪英、法大作家们,如英国的司考特(Scott1771-1832)、法国的司汤达(Stendhal1783-1842)和巴尔扎克(Balzac1799-1850) ,实际上也未遑多让。他们三位都比她要稍晚一些,都是在成熟的年龄以散文的形式来从事创作的;而陈端生则不然,她用的是诗歌形式,而开始创作时只有十八、九岁。这应该说是更加难能可贵的。

陈、郭两位国学根底深厚,对《再生缘》弹词推崇备至,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确是颠覆了传统对弹词作品轻视的偏颇看法,让弹词作品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理直气壮占有一席之地。人们对英国女作家奧斯汀百般崇拜,而对弹词女作家陈端生、陶贞怀、邱心如,却无敬仰之心,实在也是一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作祟。

弹词《再生缘》说的是孟丽君传奇故事。从孟丽君比武招亲、皇甫少华与刘奎璧射箭比武始,然而孟家遭奸臣陷害,孟丽君女扮男装,上京赶考得中魁元,又因医好太后痼疾,晉位宰相。她易钗及弁行藏终被皇帝识破,那个风流皇帝屡次三番试图不轨,未能得逞,最后有情人完婚团圆,皆大欢喜。全书二十卷八十回,陈瑞生写至十七卷,后三卷为梁德绳续写。续写者难以免俗,以大团圆结局,陈瑞生脑海中是否另有构思,便不得而知。

《再生缘》是部相当成功的作品。曲折多采的情节,人物形象的丰满,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至今在舞台上仍大受欢迎,与这位杰出的女性作家才华横溢的生花妙笔是难以分割的。

陈瑞生,於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生於西子湖畔杭州。祖父陈兆仑(句山),历任《续文献通考》纂修官总裁、太仆寺卿、顺天府府尹、太常寺卿、通政司副使之职。父亲陈玉敦任职内阁中书、山东豋州府同知、云南临安府同知。可说是阀阅门第,书香之家。隨父辈宦游四方,见多识广。真可谓“侍父宦游游且壮,蒙亲垂爱爱偏拳” 。尤其是母亲汪氏文学素养极高,教女有方。她回忆起慈母启蒙教导,写道:

尽尝世上辛酸味,追忆闺中幼稚年。姊妹连床听夜雨,樁萱分韵课诗篇。

慈母解颐频指教,痴儿说梦更缠绵。自从憔悴萱堂后,遂使芸缃彩笔捐。

陈瑞生十八岁在北京开始写《再生缘》,到二十岁已在山东写完十六卷,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即便手抄一部,亦非易事。那年秋天母亲病故,便有“彩笔捐” 万念俱灰的感觉。往昔初展羊毫时的心情,似乎荡然无存。

静坐芸窗忆旧时,每寻闲绪写新词。纵横彩笔挥浓墨,点缀幽情出巧思。

论事可关忠孝事,评诗原是拙愚诗。知音未尽观书兴,再续前文共玩之。

 

闺帏无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转未眠。灯影斜摇书案侧,雨声频滴曲栏边。

闲拈新诗难成句,略捡微词可作篇。今夜安闲权自适,聊将彩笔写良缘。

 

看她写作时何等闲适,何等惬意!但她命运多乖,所适庸庸,夫婿范菼,因科场弊案获罪,发配伊犁。她的心情跌至低谷。

琴瑟喜同心好合,明珠早向掌中悬。亨衢顺境殊安乐,利锁名缰却挂牵。

一曲惊弦弦顿绝,半轮破镜镜难圆。失群征雁斜阳外,羁旅愁人绝塞边。

从此情伤情杳渺,年来肠断意忧煎。未酬夫子情难已,强抚双儿志自坚。

日坐愁城凝血泪,神飞万里阻风烟。遂如射柳联姻后,好事多磨几许年。

写的虽是皇甫少华心情,从中也透露了她人生感慨。十七卷四回章节,她竟用了足足一年时间断断续续写成。写书的意趣尽丧。虽然嘉庆元年(1796年)夫婿逢赦归来,但她已命悬一丝,不久病逝,终年仅四十六岁。

《再生缘》在作者在世时,以手抄本的形式广为流传。直至侯香叶将其付梓成书。之所以两百多年来,孟丽君仍受观众的喜爱,不得不归功於弹词《再生缘》的艺术魅力。《再生缘》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塑造,细腻真切,所展现的场景戏剧性极强。60年代丁西林提取了原作中喜剧性矛盾冲突的因素,加以顺势发挥,然而改编成六幕喜剧。成了他所有喜剧作品的压卷之作,也並非偶然。丁西林也是真正读懂《再生缘》的知音,他对《再生缘》价值的肯定,完全体现在他改编创作的《孟丽君》话剧上。这比说千句、道一万更具有说服力。

侯香叶是嘉庆道光年间的人,她改订出版的弹词作品四种:《玉钏缘》、《再生缘》、《再造天》(即《续再生缘》)、《锦上花》。前三部都与孟丽君都有关联。《玉钏缘》讲的是孟丽君前世;《再生缘》讲的是孟丽君今生;《再造天》讲的是孟丽君后事。越剧路头戏有一部颇为有名的连台本戏《小孟丽君》,就是取材於《再造天》,即《续再生缘》。写《再生缘》中邬必凱投生为皇甫少华之女“飞龙” ,后为英宗妃子。为报前世宿仇,她用尽心思,重用奸臣,祸害忠良,作恶多端。皇甫少华重返朝綱,大义灭亲,为国除害,飞龙终被賜死。

弹词作品,对於滩簧戏的影响,似乎起到乳娘般的作用。除了孟丽君,《三笑姻缘》、《玉蜻蜓》、《珍珠塔》等,皆是实例。在吴音侬侬地区,苏州评弹艺人们,以这三部妇孺皆知的“书”安身立命、受用终生的还不在少数。而这一地区的地方戏,如越剧、锡剧、淮剧……都拿这些剧目,作为看家戏、代表作来看待。尤其“秋香三笑留情”,“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生动有趣,观众百看不厌。香港电影业者,以此题材拍摄电影,票房均不俗。可见《三笑姻缘》深入人心,远远超过其它弹词作品。

 

《三笑姻缘》作者吴毓昌,字信天,上海金山张堰人。作品初刊於嘉庆癸酉年。这部弹词作品可以说是“别开生面”, 别树一帜。且不说唱词写得风雅有致,它的表(演唱者表述)、白(演唱者表演剧中人物的念白)带有丰富的方言俗语,显得异常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先看这首“鹧鸪天” ,相当於《红楼梦》“满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样,是作者自况式的表白:

“何许先生吴毓昌,近来不做狧狲王。吹竽声曼讯千古,弹铗歌惭走四方。番旧谱,按新腔,权将嘻笑当文章。齐谐荒诞供喷饭,才拨冰弦閧一堂。”

吴先生何许人也?原来是训蒙学究,教教頑童的“狧狲王” 。近来改行了!吹竽弹铗,旧谱新腔,写弹词,唱四方,嘻笑调侃,皆成文章,“齐谐荒诞供喷饭,才拨冰弦閧一堂。”为的是将欢愉带给大家。这一态度倒亦无可厚非,无奈蹧蹋了一个唐解元。

再錄一段唱词看看:

“才撇了殢雨尤云风月场,缘何离却便思量?

笑巫山十二难求迹,神女如何压群芳?

说甚的七夕牵牛邀织女,蓝桥捣药遇裴航。

吹箫弄玉同骑凤,金盌重逢窈窕娘。

这多是鬼怪仙妖成匹配,看将来无凭无据却荒唐。

怎及得我那人儿生就轻盈儿,好一个风流俊俏,他是素口蛮腰妃子步,虢眉华发寿阳装。

独爱他一双媚眼勾魂魄,细嫩肌肤白似霜,

每日里玉镜晓装花並美,呼郎常做画眉郎。

闲来爱把瑶琴操,也学焚香按工与商,

效区区一曲凤求凰,灯花夜落敲棊子,布就连环把罗网张,

杀的俺抛车弃马屢抱鎗,还待要直抵核心那肯降,

一笔惊人直可爱,虽然小楷却端方。

这要戏作相思字几行,道我恋新弃旧会装腔。

白描却仿龙眠笔,画一幅男女慿栏纳晩凉。

看莲开並蒂睡鸳鸯,指点分明要我去详。

到晩来浅斟低酌锁金帐,宛如那晓月笼,荤海棠,

曼曼的深入不毛交头宿,妙不过舌尖儿只管送来尝,

微微还逗口脂香,却叫我如何遏得住魂荡,怎不由人情兴狂!

到如今待要抛时难以撇,甘心情愿做楚襄王,守住阳台永不忘,

好共他为云为雨去过时光,自号温柔老此乡!”

明明说的是男欢女爱俗事,洋洋洒洒竟写得如此风雅,如此含蓄。大画家大才子唐寅,此时刚娶了第八房妻妾,名曰“九空” ,“那九空女皈依释教,带髮修行,却被我歪缠不过,情难我却,又得奇缘。”两情缠绵,无休无止。於是乎“陆氏大娘道我浪荡无休,功名有碍,约齐众美,送区区书馆孤眠” 以下一段表白,颇能一窥《三笑姻缘》语言风格:“自从大老倌娶仔九空……看看大老官个滿眼介面黄肌瘦,意懒神昏,明知他房劳过度,变了药渣勒里哉!”这段情节是三笑姻缘前奏,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就是採用了这个故事由头。

《三笑姻缘》完全是杜撰的故事。江南才子唐伯虎风流倜傥,但也不是豋徒子。家住东亭的华太师,膝下未必有华文华武两个戆大伲子。故事子虚乌有,却伪托了真人真地。因此坊间传闻,说评弹的艺人,到东亭茶楼说书,绝对不敢弹唱《三笑》,否则东亭乡民一定会报以老拳,让其下不了台。

但《三笑姻缘》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华太师府中丫环秋香,隨主子在苏州虎丘云岩寺焚香礼佛,然而回转东亭。一路上有意无意对偶而邂逅的唐伯虎唐解元三笑留情,害得这位风流才子魂不守舍,跟隨华府官船来至东亭,卖身为奴,混进华府。最后嬴得佳人归。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搬上舞台、银幕。

一九六二年,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拍攝了音乐片《三笑》,由陈思思、向群主演。在上海放映时,观者如潮,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其中主演唐伯虎的向群,原是上海越剧演员,给人印象原本不俗,口碑也不错。谁料她赴港拍摄【三笑】,一炮走红。现在重看旧作,她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一板一眼,颇显功底,演来游刃有余,人物刻划细腻传神,确也非同凡响!

【三笑】的成功,更主要因素,我认为是音乐创作和文学语言均能独树一帜,底蕴深厚!

说起音乐剧民族化问题,【三笑】成功的例子,是个值得探讨的范例。因为它不是纯属戏曲蜕变演化而成,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音乐剧电影!将它与美国音乐剧大片《真、善。美》,也即《音乐之声》相比,可以说各有千秋,亳不逊色。一个是奧地利音乐风味,一个则是东方乐韵的经典。

说它是民族的音乐剧,不仅仅指整部电影唱的歌,所占比重不下於60%,我没有细算,可能还超过此比例。更主要的是,它选用的旋律全是吴语侬侬的江南民间小调,流行於苏州,扬州,无锡,上海,甚至还有沪剧,锡剧,评弹,滑稽,苏滩的曲调。如评弹中的《山歌凋》《吟诗调》;锡剧《大陆调》《无锡景》《摩珂萨》;沪剧《紧拉慢唱》等,江南民间俚曲小调则更多:《茉莉花》,《湘江浪》《吴江歌》《知心客》《银钮丝》《紫竹调》《梨膏糖调》《哭七七》《道情调》;以及杨州小调《杨柳青》《拨根芦柴花》《泗州调》《叠断桥》《小扳艄》《剪剪花》等。许多小调,在上世纪三、五十年代,还广泛流传民间,连小孩子都能哼会唱!甚至于可以说比眼下流行歌曲还普及!贺乐汀为电影【马路天使】谱写的《天涯歌女》《四季歌》,也是从此类江南小调脱胎而来。许如辉将《紫竹调》旋律首次运用在沪剧【罗汉钱】上,“燕燕侬是小姑娘” 唱来娓娓动听,成就了半个多世纪常唱不衰的经典名段。而上述这些曲调,都是江浙沪一带久经传唱的民歌俚曲。“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发生地也在苏州一带,用这一带的民歌小调,作为音乐剧的基本音乐元素去诠释,去演述,就显得格外贴切!格外传神!格外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然而,铸成经典,铸成绝唱!

有人形容江南民间丝竹音乐“糯”“嗲”“软”,确实,江南音乐和北方鼓书慷慨激昂、深沉厚醇的风格截然不同。与南方粤曲“飘”“娇”“媚”的韵味,也不尽雷同。它显得有些清淡、典雅,俊逸,隽永,犹如江南的菜肴,人们喜欢白水清蒸,口味鲜淡。【三笑】音乐植根於江南水乡沃土肥壤之中,这就是真正民族的独特的毫无二致音乐之魂!“糯”糯到了心窝,“嗲”嗲到喉根,“软”软到了骨髓!从历史久远苏沪之间昆山昆曲“水磨腔”而言,如今不是唱到了联合国,震憾了全世界,并嬴得了一片赞不绝口之声?有人或许会说,这种单薄的音调与莫扎特、贝多芬不能比,正因为不能比,它才能毫无愧色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大放异彩!既然敢称民族音乐剧,就是要有这样的实力和魄力。【牡丹亭】担当得起,我认为这部全然民族化的音乐剧【三笑】,同祥担当得起如此赞誉!它,确确实实是一部无以伦比的优秀民族音乐剧电影,值得写民族音乐剧的人们借鉴学习。它与好莱坞任何一部音乐剧电影相媲美,都逊色不到那里!

【三笑】中的曲词大俗大雅,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看似俗到绝底,但你要写成这样雅俗共赏的曲词,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恐怕谈也勿要谈!中国韵文史,从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散曲,一路发展,仿佛逆向而进,从雅到俗,不合常规。诗经的古朴,楚辞的艰涩,汉赋的瑰丽,唐诗的博大,宋词的多采,元曲的雅俗……到了明清散曲,不再都是官场应酬文章,而反映民间真心态,真性情,真感情的呕心沥血之纯情之作,大俗之作,也多了起来。当然这类诗歌难登大雅之堂,一直受到正统文化的排斥,收集此类俚曲最多的【吴骚二集】至今都难脱“三俗”恶名,在书市上消声灭迹,无踪可觅!也没有那一家出版社能冒此大不韪敢於出版!从文学视角来看,此类民间俚曲犹如现代流行歌曲的先驱!我敢断言,【三笑】曲词作者,绝对是个词曲高手!而且是个有至性至情的真才子!

不妨摘录几段,潜心品赏一番。

先听听秋香一段自怨自艾的唱,用的是《湘江浪》曲调:

“我秋香虽不是王侯种,却也是金枝玉叶容!如今真堪痛,恨只恨宁王心太狠,没籍为奴相府中!太师和主母呀,宽和又谦恭。却不道呀二位公子,每日里摸脸牵衣,不呀不尊重!”

再听听唐伯虎出场歌,唱的是《茉莉花》:

“好一个西泠,好一个洞庭,参罢了灵隐,转回苏城。到虎丘,拜一拜呀,云呀云岩神,再转东亭。《吟诗调》唐寅脱去解元巾,纸扇轻摇佛殿临。放浪形骸非本意,佯狂为了避追寻。

唐寅在佛殿见到秋香,魂不守舍,情欲难消,见秋香乘船而去,他马上雇舟而追。那位艄公插科打诨,唱起逗趣的《山歌调》:

“早穿棉袄午穿纱,腊月里抱了火炉吃西瓜。稀奇的事儿说不尽哎,螃蟹它要娶亲,娶了一个大王八!一年四季百花香,秋香桂子独称王哎,说也秋香,想也秋香,醒也秋香,梦也秋香,横也秋香,竖也秋香,秋香,秋香,秋香,秋香,就是嫦娥也把你想啊,秋香啊,你什么时候出船舱?

一笑再笑连三笑,唐伯虎灵魂上九霄啊,不管侯门深似海呀,横冲直撞相府跑!”(梨膏糖调)

到底侯门深如海呀,娇娥欲见费安排,扮罢穷生施巧计,拉长了细嗓哭哀哀!”(哭七七调)

到了相府门口,唐寅耍起小聪明,对老管家吹起大牛:

“哭元和,吊伍员,叹蒙正,悲韩信,吹箫吴市谁怜悯?添花锦上无须问,送炭雪中哪处寻?徒然么,气愤徒然恨,只落得长街落魄,眼盼着,冷饭残羹!接着他自报家门:“叫康宣,住苏城,入黉门,是书生,连遭回禄双亲殡,青云有路谁招引?白眼无情似箭翎,男儿无计展青云。似这般,萍瓢断梗,倒不如,了此残生!”(道情调)

在秋香眼中,唐寅祗是:“书僮就是那书呆,好叫秋香费疑猜。狂徒胆儿大,大胆府中来,书生不做做奴才。分明是,不怀好意为裙钗,分明是,儒门败类太不该!看他不顾前程大胆来,看他不顾王法相府挨,分明不是好人胎,且与二娘商一回。”(紫竹调)

秋香禀告二娘:“云岩殿,拜坛前,一笑谁知把祸牵!就这样他卖身书僮变,哎呀,他是存心来纠缠!哎呀哎哎呀,哎呀,那件事儿怎敷衍?  态轻盈,人俊俏,半傻半呆惹人笑,谁料他这无赖会钉梢,哎呀,早知如此不该笑!哎呀哎哎呀,哎呀,可恨我二笑连三笑!”(《知心客》调)

二娘即华太师儿媳妇,也是唐寅表妹。前番为公公向唐寅求画,遭表兄戏弄,心怀怨忿。此刻表兄妹以主仆形式蓦然相见,情何以堪?所以这段《银钮丝》对唱,很受观众喜爱。且看作者如何写的:

“唐寅:尊一声二奶奶,听我表一表,华安本是块好材料。从小宝护金,长大金护宝,屈膝为奴这是第一遭!我的好二奶奶呀,你好心成全有好报!

华二奶奶:叫一声小华安,自弃又自暴!秀才本是宰相根苗。一不愁功名,二不为温饱,卖身投靠为的是哪一条?我说小奴才呀,你自作自受不可饶!

唐寅:尊一声二奶奶,听我说分明。过去的事情莫再论。太师已收容,何必苦追询,从头做起譬如今日生,我的好二奶奶呀,你成人之美,没齿不忘情!

华二奶奶:劝不醒的蠢奴才,我且不追询,你祖宗的睑面给你丢尽!为奴终身贱,一世不翻身,家法森严,时刻要当心!我说蠢奴才呀,你倘有差池重罚不留情!

唐寅:我的好二奶奶呀,倘有差池只有你留情!

在唐寅被罚画观音时,总算逮到机会与秋香一诉衷肠,他借磁龟镇纸为由头向秋香表白:

“唐寅:金龟赠与金龟婿,寓意深长不用提。凤凰俦,默默许,但愿早结同心侣!

秋香:明明磁龟当金龟,错把核桃认作梅!休癫狂,少痴呆,再去将书读几回!

唐寅:金龟也是磁龟改,涂了金粉便成材!金玉意,我深解,何必惺惺假推诿!假推诿!

这段表白完全用托物暗喻手法,既含蓄,又形象,妙得恰到好处。紧接着,唐寅只得直言相告:

“唐寅:《无锡景调》为了小秋香啊,叫我想到狂。卖身相投,好比跳粉墙呀!功名么,富贵么,谁指望呀,只羡鸳鸯么,快快配成双!

真心来相诉呀,我就是唐伯虎!卖身投靠,原是假戏做呀!独步么,三吴么,桃花坞呀!巧姻缘,劝你当面莫错过!

秋香:好一个唐伯虎呀,我把你官衙诉!卖身相投,来做小登徒呀!辱没了,斯文么,真呀真可恶!上堂去先打你五百五十五!

唐寅:告诉你,小秋香啊,切莫太猖狂!一笑三笑秋香先荒唐呀,上堂去,谁个么,说得嘴响,皮鞭呀,板子呀,要你先尝尝!

此刻秋香又怎么想的呢?她是这样自言自语的:“若说有奇缘,哎哎呀,这心事儿太难言,哎哎呀,无端三笑就把痴郎牵!怎奈你疯狂又佻哒呀,如何同你两心连,哎哎呀,风度似胜潘安,哎哎呀,才华似赛子建,哎哎呀,为什么硬要冒名行佣间?怕只怕,哄上小梅香呀,又怕他那良心变,哎哎呀!  倒不如重审度,哎哎呀,稳住了莲花步,哎哎呀,女孩儿家怎好行差错,他若是真情又真意呀,那怕鳌鱼东海渡,哎哎呀!

三笑姻缘,园满终场。可剧中还有一位犯单恋的厨房丫环石榴,戏中也十分出彩。她唱的曲子几乎全是扬州小调,唱词诙谐有趣,令人发噱。石榴一出场,先用《杨柳青》介绍听说华安进府时的兴奋心情:“新选的童儿十八春,聪明俊俏太师惊呀,真惊人呐哎哟哟,两眼如明灯,双眉如剑分,脸袋如敷粉,走路像风行,哎哎哟,我心儿里扑腾腾!再用《拨根芦柴花》调,边炒菜边抒情,炒得唱得人眼花缭乱:“左一铲来右一铲哪,肉丝十八铲哪,几时铲出并头莲?心上的人儿哎,几时让我见一见哎子哟!  左也想来右也想哪,想的我心痒痒哪!几时让我送菜到书房,心上的人儿哎,望你一望,我也把心放哎子哟!

石榴用《泗州调》自报家门:“我说太阳西边升,华安从那里竟呀来临!快快地我放下油瓶,哎哟哎哟,快快地我拉开长凳!  五月开花八月果,石榴两字就是我,快快地这块请坐,哎哟哎哟,该不该叫你一声哥哥!  我们两人是天生,同年同月同呀时辰,我同你是地凑天拼,哎哟哎哟,我同你是地凑天拼!

【三笑】中的词曲都是今人所编。明清散曲的韵味声情漾溢在词里曲间,听了令人心旷神怡,萦绕胸臆,难以排谴!而历史上真实的唐寅,号称“吴中四才子” 诗词字画,无一不为后人称绝。他也写过不少散曲,曲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曲,是性情中人。评议“明四家”成就,笔者还无此胆量。隨意挑一段唐寅所作,俗中寓雅,风格与传说略有相似的套曲摘录於后。套曲题为【情柬青楼】:

【南中吕榴花泣】折梅逢使。烦寄到金陵。是必见那芳卿。将咱言语记取真,一一的说与他听。自别来到今,急煎煎遣不去心头闷!似杨花复去翻来,如芳草削尽还生。

【前腔】凭高眺远,望不见石头城。重山障乱云凝,茫茫都是别离情!只落得泪泪盈盈,恨不能生羽翎,到妆台诉与你听。千般恨有谁人知我衷情?唯明月照人方寸!

【喜渔灯犯】佳辰几把阑干凭,也只为伤春。你怎知我日夜相思,竟忘餐废寝!你怎知我近日多愁闷,渐觉带围宽褪。说与他我决不学王魁行,说与他你莫学苏小卿,说与他酒泛金尊我也无心去饮,说与他弦断瑶琴我也无心再整,说与他我怕听鸡呜钟声,报黄昏送五更,那时节我的愁闷转增!

【瓦渔灯】想煞您初相见至诚,想煞您笑来迎,想煞您体素庞儿俊,想煞您花月下好句联赓,想煞您叫着小名低低应,想煞您对苍天共盟,想煞您临岐执手苦叮咛。这衷肠事略略诉您,知己话也难说与君听,正是匆匆万般说不尽。烦君去传与我多情,他若闻必然泪零。只怕他泪痕有尽情难尽,泪落两处一般愁闷萦!

【尾】梅花香里传春信,报江南一种情。莫学冻蕊寒葩心上冷!(伯虎杂曲)

 

【三笑】故事流传久远,将一个大才子戏说成登徒子,始作俑者当是《三笑姻缘》作者吴毓昌,后经苏州评弹艺人反复传唱,逐渐成为评弹优秀传统曲目之一,深受江南一带民众戏爱。历史上真实的唐寅唐伯虎未必如此放荡不羁。他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号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诗画双绝,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关於《三笑》的音乐原创者、原唱者是谁,还有一段被尘封的佳话。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新民晚报》文化新闻版有这样一篇专访,披露了一段尘封已久往事。广大观众只知道电影《三笑》是一部轰动一时的香港影片,却不知里面有一段沪港合作、鲜为人知的文艺史料。”:

1962年夏天,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分配至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工作的沈利群,被院总支书记找去谈话,要她为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正在筹拍的新片《三笑》搜集民间音乐资料。并说这一任务是市委统战部门的一项要求。就这样,沈利群被请到华侨饭店,开始成为香港著名导演李萍倩的助手。李萍倩要求《三笑》中的唱段,全部采用原汁原味的江南民歌风格。据此,沈利群一段段地配曲,还用江南小调写了一些插曲。李导演选择上海民族乐团的许学琴和朱玲娣分别配唱影片中的秋香和石榴。唐伯虎谁来配呢?本来想请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担此重任,但不巧她正在拍摄黄梅戏《牛郎织女》影片,一时来不了。转而又欲请擅唱苏滩的王学雁,但那时她正随上海方言话剧团演出《啼笑姻缘》,也来不了。进录音棚的日子迫进了,李萍倩很是着急,对沈利群说:“我看,你可以配唐伯虎!”原来沈利群配曲后,每一段都要试唱,李萍倩听她唱的唐伯虎很有味道,性格也非常对头。于是在李萍倩的安排下,沈利群把手中的另部分写伴奏音乐的工作,交给了她的作曲系同学、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江明淳,自己则担负起配唱唐伯虎的重任。

所有的音乐创作和配唱人员,都来自上海文艺界。由上海合唱团伴唱,上海民族乐团伴奏,沈利群是指挥兼配唱,真是重任一身啊。在上海电影技术厂的录音棚里,还出现了滑稽大师周柏春的身影,他配唱影片中的艄公“米田公”唱段,非常发噱,常常逗得现场一片笑声,令人乐不可支,印像极为深刻。录音非常顺利。这一轮先期创作,历时3个月,李萍倩满意地带着这些配唱和音乐资料回到香港,由陈思思等人分别对口形练习和排戏,成功拍摄完《三笑》。所有的配唱人员,都没有在银幕上列名,以至于《三笑》的大量唱段脍炙人口,传遍国内的大街小巷和海外华人圈,但人们却长期不知它的原唱者是谁,也不知还有那么多的幕后英雄。”(摘录自江妙春文)

 

弹词名著《珍珠塔》、《玉蜻蜓》,与戏曲的渊源似乎更深。彼此影响,彼此借鉴,彼此丰富,先后莫辨。

锡剧《珍珠塔》已被铸就精品,也造就一代锡剧名伶王彬彬。《珍珠塔》中“前见姑”“后见姑” 方卿唱道情” 以及彩屏丫头所唱七十二个“他” ,早已成了妇孺皆知的情节。《珍珠塔》又名《九松亭》,原先有云间方元普原稿,山陰周殊士续写而成。周殊士在自序中所言:“云间方茂才元音,先得我心,於俗本慮为改正,惜未成书而殁,余所见仅十八回。……余因为之完好,凡掛漏处称缀靡还,又增之二十四回。”周殊士生活年代,大致在雍正、乾隆朝,方元普的原作,应在雍正朝之前也确切无疑。清代尚有佚名传奇《珍珠塔传》的手抄本流传於世。与弹词本诞生年代孰前孰后已不易考证。但《珍珠塔》作为戏曲形式活跃在舞台上,就有川剧、徽剧、秦腔、蒲剧、闽剧、粤剧、湘剧、楚剧、桂剧、越剧、吕剧、扬剧、庐剧、婺剧、锡剧、黄梅戏、蒲仙戏、皖南花鼓戏、东路花鼓戏、通俗话剧、祁剧、高甲戏、汉剧等,可见影响之廣。

《珍珠塔》故事内容並不复杂,但它对社会上嫌贫爱富的势利眼进行淋漓尽致的讽刺和鞭挞,却能让观众产生同仇敌忾的共鸣,因此深受大众欢迎。故事叙述河南方卿因家道中落,奉母命去襄阳求告姑母,遭遇忘恩负义姑母冷嘲热讽,百般凌辱。待方卿科场夺魁,做了七省巡查御史,重返襄阳,故意假扮道人,用唱道情手段对姑母势利作为进行鞭笞时,总会引起观众強烈反响,这便是《珍珠塔》久演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玉蜻蜓》则是描写了一个本不该拥有爱情、却又被情所系、被情所累的女尼志贞的悲剧形象。好莱坞著名音乐电影《真善美》(《音乐之声》)也曾塑造了一位修女玛丽亚,她是位虔诚的修女,但她性情率真、善良、能歌善舞,在萨尔斯堡遇上了有七个调皮捣蛋子女的范崖普上校,最后一曲“雪绒花” 让她找到了幸福的归宿。而我们的志贞尼姑却沒有玛丽亚那样幸运。她虽然爱上了申贵升,却始终摆脱不了佛门戒律的束缚和社会世俗的歧视。后来,他俩爱情的结晶,其子元宰,在中了状元之后,来“庵堂认母” 时,她仍百般犹豫,难作决断。怎么说也是个悽婉的爱情悲剧。在舞台上,以音乐作为要素的戏曲《玉蜻蜓》,完全可以与西方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相颉颃。

同样《玉蜻蜓》也为众多地方戏曲提供了一个颇能赚人眼淚的好题材。滇剧、闽剧、婺剧、锡剧、豫剧、评剧、川剧、越剧、汉剧、绍剧、黄梅戏、泗州戏等都有搬演。

《玉蜻蜓》的故事据说都有真人真事为依据。苏州至今仍有申府遗址可尋。申家老宅就在七里山塘、阊门外南浩街,北寺塔牌坊也是从申家祠堂前移至此处,而吴门申衙前,犹有禁演《玉蜻蜓》一说,这与东亭禁演《三笑》仿佛如出一辙。

值得一提的是《倭袍传》,又名《果报录》,这是一部与《金瓶梅》类似的奇书。由於屡被查禁,所以很难得见。虽然书中对刘素娥和玉兰、蕙兰四个丫环与王文的淫乱写得过於露骨,但不能否定,词曲写得高雅优美,颇具文学价值。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对其评价不低:“《果报录》一名《倭袍传》,也以淫秽被禁止。但其文辞是比较的写得很雅驯的。”

《倭袍传》被改成戏曲有两部戏:《刁刘氏》、《毛子佩闯宫》。故事内容:明正德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唐上杰家有祖传御赐奇珍倭袍,西宫国丈张彪欲借用遭拒,怀恨在心,设计构陷唐上杰,害得唐府家破人亡,蒙受不白之寃。唐上杰之子唐云卿与刁南楼、毛龙,邂逅杨州,意气相投,义结金兰。不料刁南楼返回襄阳,即被刁刘氏——刘素娥与奸夫王文谋害。毛龙京都赴试,得中状元,钦点湖广襄阳代巡。接下来便是著名的“毛龙吊孝” ,孝堂之上,毛龙窥得刘素娥孝衣在外,红裙在内,疑惑顿起,便安排义仆代主告状,审清此案,刘素娥被判死刑。刑前“骑木驴”、“游四门” ,受尽凌辱 。这便是《刁刘氏》梗概。

《毛子佩闯宫》曾被拍成电影。毛子佩系西台御史毛龙之子。重阳豋高,误闯内宫。宫主张妃书昭曾受毛龙之恩,非但没有加罪,並亲自作伐,将薛翠昭与毛子佩结成良缘。张妃又向正德帝禀明唐家冤情。此时正逢河套国入侵,正德帝便命唐云卿兄弟禦敌讨伐,凯旋之日,冤狱昭雪,皆大欢喜。

《倭袍传》的故事与明代抗倭斗争似有千丝万缕关系,所反映的也是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通政之女刘素娥被写得如此不堪,抑或不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此坊间有《反倭袍》流传。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按此思路改编了《刁刘氏》,被有关专家誉为“这是一朵美丽的山茶花” 。希望还能一见巫山真容。

 

《倭袍传》由於屡被禁绝,已很难觅得。而《刁刘氏》改编本手头尚有一册。好在改编本沿用原文精彩句章颇多,不妨选录“监会”中一段:

“王文:嫂嫂为我披枷锁,不由我肝肠倶裂泪模糊。玉容憔悴身消瘦,好一似万把钢刀刺心窝。总道此生你我难再逢,今日相见莫非梦南柯?

刘素娥:叔叔休提断肠话,这种种只怪我自惹祸。忆当初,父母将我许刁府,实指望,琴瑟谐,夫妻和。自庆终身有依托,想不到,陷入了苦海,嫁了个伦夫!

刁南楼,他终日里,沾花染草、寻欢作乐,可怜我,冷落深闺,受尽折磨。恨只恨,琴箫一曲失了足,竟成了,淫奔轻贱的浪荡妇!春蚕未甘作茧缚,飞蛾遽而自投火。

王文:劝嫂嫂,再莫多烦忧,万事皆坚我祸中头。我不在花园把箫吹,你这条鱼怎上我的钩?我不设计毒馒头,哪个大胆敢药南楼?到如今,我叫你,蒙了羞,你为我成了阶下囚。待等一日京详到,刽子手提刀,命难留。你刁家坟上难以葬,刘家坟上又不肯收。这才是,阴不管,阳不收,好叫我王文心抱疚。

其中“春蚕未甘作茧缚,飞蛾遽而自投火。”“你刁家坟上难以葬,刘家坟上又不肯收。”均是原作中所有。

越剧皇后筱丹桂,也曾录有《刁刘氏——操琴品箫》一段唱片,不妨也摘录一看:

“刁刘氏:炉内飘绕宇宙煙,尖尖玉手理冰弦。弹起一曲湘妃怨,稍解胸中愁万千。

王文(贾灵凤唱):我今移步到院中,只见万紫与千红。阵阵香气吹扑鼻,呀,谁家园里理丝桐?我今仔细潜身听,原来是粉蝶过墙东。侧身细听琴中调,一曲湘妃怨未终。好琴音是好琴音呵!其声清宛如风边铁马嘶寒月,其声雅远如疏竹萧萧曲槛中,其声幽一如落花流水溶溶月,其声松一如金钩双挽搴帘栊。只怕杨妃并立嫌无色,西子同行亦減容。大都是不是愁中即病中,琵琶声断在镂空。今日学生无限伤心事,只要听断续声在断续风。复身就把名箫取,轻轻仍到假山峰。呜呜咽咽来吹去,按过商来又按宫。此刻琴萧两相合,箫声飞扬去园东。琴声叮当好一似风鸣竹鹤淚松,其声不和自相同。

刁刘氏:一曲瑶琴已操毕,余音袅袅尚飘空。耳听有人将箫吹,声音悠扬过墙东。我今举目含情看,墙头立着美相公,我听他吹的一曲相思引,如诉如泣韵悠悠,莫不是再世萧郎来引凤。早难道化身湘子下瀛州,秋波转盼吹箫客,果然人品好风流。休将美貌云卿比,只怕此刻潘安也低头。就是琴声未曾销旧帐,他那里箫声唤起我新愁。

王文:这等美貌世少有,芙蓉如面眉如柳,眼角留情消魂处,害得我难头假山头,若得与她同一宿,情愿一死赴九幽。

刁刘氏:奴见他好似潘安宋玉容,眉清目秀美貌郎。恨月老错点鸳鸯谱,不能与他同罗帐。

听琴品箫,也是倭袍中词藻出采的章节。这段唱虽不像全是原文,但也有不少是原文。可惜手头已无《倭袍传》原本,无法一一比对。

弹词作品是戏曲题材创作的重要源流,毋庸置疑是附合基本事实的。说它是滩簧戏之母也並不为过。虽有郑振铎、陈寅恪、郭沫若、赵景深、阿英等一批有胆有识的学者为其大声疾呼,时至今日,认为弹词作品难豋大雅之堂,也还大有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州书画社筹划出版【中国古典讲唱文学丛书】,由赵景深先生主编。我买到过《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三部,以后便不知下文。而谭正璧先生在他编著的《弹词叙录》例言中写道:“明清以来弹词作品总数,考诸各家书目所载,以及图书馆和私家藏书,估计至少可有四百种” ,无异是座可待开发的“富矿” !为什么这么多出版社,不能抛却一些眼前利益,稍许献出些公益心,将赵景深先生未竟之业继续做完!将【中国古典讲唱文学丛书】形成洋洋大观,为草根平民文化的保存与保护,做一些无愧于民族的贡献呢?

同样,对戏曲传统剧本的保护也有类似的问题。某个戏剧院校的掌门人,不去认真研究保存善待戏曲这份国之瑰宝,反而对其弃若敝屣,还堂而皇之著文立说!怎不教人心寒彻骨!抢救这些文化遗产已成当务之急!

谭正璧先生的《弹词叙录》收录了两百部弹词作品的故事梗概、出版物成书年代,以及作家与版本简况介绍。鉴於令人心寒的现状,也不嫌有人说画蛇添足,将该书目录摘录於后,或许有所埤益。

一封书、一捧雪、一箭缘、七美图、九龙传、九龙阵、九仙枕、九丝绦、九松亭、九美图、二度梅、八仙图、八仙缘、八宝鸾钗记、八美图、八美图(武)、十五贯、十玉人传、十美图、十粒金丹、三元传、三国志玉玺传、三笑姻缘、三笑新编、义妖传、千秋恨初集、大双蝴蝶、大红袍初集、大金钱、女拆白党、小金钱、中秋记、云中落绣鞋、云外飘香、云琴阁、五女缘、五龙绦、元宵会、六美图、风流罪人、风筝误、凤双飞、凤求凰、凤凰山、凤凰图、凤麟祆、双帅印、双玉玦、双玉鱼、双玉杯、双玉燕、双玉镯前传、双玉镯后传、双鱼佩、双连笔、双金锭、双冠诰、双美缘、双珠凤、双珠球、双剪发、天宝图、天雨花、天赐福、太平山、太阳灯、文武图、文武香球、水晶球、无双传、四云亭、四香缘、巧姻缘、归原扇、玉如意、玉连环、玉连环(钟情传)、玉钏缘、玉鸳鸯、玉堂春、玉蜻蜓、玉蜻蜓前后传、玉镜台、玉夔龙、白玉簪、白狐裘、白蛇传后集、白鹤图、白獭传、兰香阁、龙凤金钗、再生缘、再造天、刘成美传、合欢图、合卺图、同心枙、后八仙图、安邦志、灯月缘、百鸟图、百美图、红灯记、红杏出墙、自由花、血淚碑、何文秀、何必西厢、来生福、孝女蔡蕙、宋志、杨乃武、诊脉、赤玉莲花、还金镯、芙蓉洞、花月梦、花月梦续集、花鸟缘、侠女花、侠女群英史、孟姜女寻夫、孤鸿影、定国志、宝莲灯、尚湖春、庚子国变、明月珠、法国女英雄、罗霄女侠、虎螭镜、金台传、金如意、金鱼缘、金桂楼、金簪记、闹芦庄、雨雪亭、英雄谱、采金桃、南楼传、拱壁缘、昼锦堂、点默熙然、珍珠凤、珍珠塔、珍珠旗、绘真记、鸦凤缘、荆钗记、倭袍传、娱萱草、桃柳争春、珠玉圆、笑春风、笔生花、素心兰、绣香囊、莲花帕、梦影缘、梅花韵、探河源、清风剑、盘龙镯、紫金鞭、续倭袍、鸾凤双箫、鸾凤图、描金凤、黄金印、啼笑姻缘、啼笑姻缘续集、换空箱、棕篮扇、琵琶记、赐笏楼、集芳园、韩湘子传、落金扇、想当然、槐荫记、福寿大红袍、雷峰塔白蛇传、锦上花、锦香亭、锦堂欢、滿江红、滴水珠、碧玉环、碧玉簪、潇湘影、蕴香丸、燕子笺、雕龙宝扇、鹦哥记、蟒蛇记、轘龙镜、藉丝緣、麒麟豹。

 

 

 

友 情 链 接:
寒夜闻柝-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许如辉 | 上海无名 | 【作曲家许如辉】 | 【上海许如辉】 的视频 | 凤凰无名博客 | 中国戏剧网 | 中国黄梅戏 | 越剧南薇弟子 | 文硕:中国首席娱乐官 | 东方文献 | 许如辉女儿 |
版权所有:遗珠阁  地址:中国上海  手机:13564612407                          网站建设中国企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