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生:郑觐文《中国音乐史》序的标点、评注 点击数:7462

陈正生:郑觐文《中国音乐史》序的标点、评注
9/23/2012 点击数:93
 
 

郑觐文《中国音乐史》序的标点、评注

 陈正生(上海艺术研究所) 标点、评注

寒夜闻柝 来稿 2012-9-23

(原序[郑觐文],评注[陈正生])


    余自幼喜弄音乐,年十二已能通普通丝竹(当指多种丝竹乐器的演奏和丝竹谱的掌握),再进而习大套琵琶(非普通丝竹演奏中的琵琶,当年系指如《十面埋伏》等琵琶独奏曲)有年。因思先祖成清公能琴(童年时其祖父已仙逝),十七赴江南乡试,购得明琴一张(郑家乃江阴大族,有经济能力,且当年“古”琴并不似今日被炒得特高),乃学琴于唐敬洵先生(郑觐文先生的琴学蒙师,可后却查不出郑觐文另学琴于何人。郑觐文有很深的琴学造诣,可能尽得益于唐敬洵的教诲。唐敬洵生平至今未见介绍。郑觐文参与周庆云《琴史续》编撰,未睹该书,不知是否收有唐敬洵条目),于是余乃钻入古乐之圈套矣。因欲求雅乐之说,伏读经籍有年(形象勾画出郑觐文求索传统音乐的决心),凡涉及雅乐者,无不悉心探讨,求其究竟。如是者又十余年,岂知如大海捞针,愈索愈无把握。(17岁江南乡试,郑觐文考得副贡生。须知郑觐文对民间音乐学习,是付出较多精力的。尤其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书香门第却能化精力去学习当时社会认作末流的民间音乐,实属罕见。由此可见郑觐文祖母的开明。郑觐文三岁丧母,六岁丧父,有说“由老保姆抚养成人”,本人以为不确。郑觐文堂弟郑立三为遗腹子,由祖母抚养成人,何以郑觐文幼年父母双亡祖母倒置之不顾?)

    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龙湛霖督学江苏,特聘浏阳邱氏门徒至江阴教授庙乐,学中推余作助教,旧有金石八音一律重制。但以听觉测之,所制新器多不能全行协律,仅一埙可用。追随数月,所获如此,殊不满意。(1906年,郑觐文曾偕堂弟郑立三往湖南向邱之稑的后人和门人求教庙乐。)

    嗣后清政府厉行新政,学校教科中有音乐一门(郑觐文于家乡设立学校,1908年曾来上海购买风琴)。根据西法,有十二键(指钢琴、风琴黑白十二键,即一组有十二个半音)、五度相生等法(钢琴和风琴都是理论上的“十二平均律”),与今之丝竹七调多不相合(民间丝竹所奏不是十二平均律,当然不合),而与古代雅乐五音、十二律,隔八相生之理则完全相符(十二律是形式,而非实质。此处郑觐文仅提“隔八相生”,无论是十二平均律还是三分损益律,其五度都相差八律。一均,即一个八度之中,十二平均律与三分损益律仅四度、五度的音程极为接近——相差2音分,其余各音程都不等同。)乐曲体裁凡在千字以上者,程度亦正相等。得此保证,余胆一壮而志益坚,欲求乐统之心亦益切,自以为直接雅乐不难融中西于一炉,于是进雅而求诸颂。讵料体殊、制异,别开境界,与雅乐完全不同。读《周礼•大司乐》、《左传》、《国语》、《吕览》(《吕氏春秋》)、《管子》、《淮南》(《淮南子》)、《班史》(《汉书》)、“前后汉”诸书所讲颂法,如阴阳合奏也,和缪嬴乱也,清角流徵也,上九商八也,四上竞气也,奇径百出,莫可名状,皆足灰余之心,枯余之脑,夺余之气(以上所列皆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疑难问题)。穷思极想者又有年,一切解决后自以为难关已过,当无重大问题。

    果尔。继颂乐而兴者,为汉魏六朝间之清商乐。窥其理法,比颂乐简明易解。然而清调、平调、侧调,以及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种种调法,皆发雅、颂所未发,亦非短时期所能了解。

    考中国音乐,以周之颂乐、唐之燕乐为最难明了。凌次仲(凌廷堪《燕乐考原》)有言,由今之俗乐求合古代雅乐,中间隔一燕乐不能飞渡。余研究至此,始信其言之不妄。闰宫主调也,宫逐羽弦也,商角同用也,四犯归宫也,于雅、颂、清商而外,又别树一帜,令人有移步改观之叹。因而废寝忘餐,较研究颂乐尤为苦。

    友人谓余曰:“今者科学昌明,要有新知识,古代学说均在推翻之列,(此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要旨,亦后人批评郑觐文“守旧”之根据。)君何必自苦乃尔!”余曰:“否,否!音乐之产生,由于造化大法,纯全天然性质,与他种学术不同,非人力所能改造。是故,中西律体皆止于十二,相生之法亦完全相同。古来雅颂清燕诸乐体,乃原理所应有,在古人不过代劳而已,不可认为一时之制作也。况古人既发明于前,后之学者一到相当之程度,还是不肯放过,不如现在多费一分心力之为。愈今也,世界大通,一切事业胥归大同。音乐为直接自然体,当为一切事业之先导,但欲成为新纪元之大同音乐,非将全世界一切音乐完全解决,不足以会其通。尤贯以全世界一切音乐,比较出一至善尽美之乐体以为基本,然后方有成立之可言。若凭一时之风尚,一隅之见解,不知通筹全局,决不能受全世界所公认。纵或强立于一时,亦难保不为后人所不满,是即本编之微意也。” (郑觐文点明《中国音乐史》的写作意图

  按,西乐风行于中国不过二十年,势力之增进可惊可骇。海内学者知与本国有重要之关系,乃提倡国乐不遗余力,但数年以来所得效果实属平平,岂真西乐优而中乐劣乎?曰:此无他,西乐为科学性质,中乐为自然性质,有纯驳之难易。一也。西乐有显明之书谱,学者依法研究,无周章疑问之处;中乐无切用之专书,学者有无所适从之苦。二也。倘亦如西法,于乐理有详实的说明,于乐法有有精密之谱式,彻底解决,安知进步之速不与西乐同功乎?(分析中国音乐之弊端,切中要处

  统计中国音乐,自产生至今,由变迁而结成体格,足为一乐期之中重心者有六。上古为雅乐时期,常用于开化,为德性音乐。三代为颂乐时期,常用于政治教育与国际,为功业的音乐,丰功伟绩赫奕史册,收效全在公开。三代以后,雅其名、雅其器而非其实,为帝王所私有,专供文饰夸张之用,儒生、学者存其一二于草莽之中,音乐之重心亦依体格而移易。历汉魏六朝为感想的音乐。北朝多好胡音,会合成体为清燕两乐之过渡。自隋至唐,崇尚美术,别立一体,名为燕乐,振古烁今,登峰造极。自后一降而为金元之宫调,再降而为明清之九宫,虽然成立一体,然而所谓“中和韶乐”、“中和清乐”等,究其内容,不脱一支班笛,(笛为中国细乐之主奏乐器。“曲笛”之名始于建国后,这有杨荫浏同查阜西关于“七平均律”的辩论中可知。)其陋可知。而政府复功令森严,不许人民参观仿用,社会所传,仅区区普通丝竹,文明古国竟蒙无乐之诮。

    然而告朔之饩犹存,及今整理大小雅俗一律公开。可以收拾者尚有四十八体,乐器尚有一百六十余种,伟大乐曲总在一千操以上;重行编制,设一大规模之乐团,征求海内音乐专家共同负责,酌古斟今,彻底研究,造成有价值之国乐,以与世界音乐相见,安知固有文化不能复兴?然而累卵之危亦莫如今日也夫!

    民国十七年江阴郑觐文序于海上大同乐会

 
友 情 链 接:
寒夜闻柝-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许如辉 | 上海无名 | 【作曲家许如辉】 | 【上海许如辉】 的视频 | 凤凰无名博客 | 中国戏剧网 | 中国黄梅戏 | 越剧南薇弟子 | 文硕:中国首席娱乐官 | 东方文献 | 许如辉女儿 |
版权所有:遗珠阁  地址:中国上海  手机:13564612407                          网站建设中国企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