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没好戏,是好戏被埋没
作者:戏迷袖儿
2012-02-22 21:33:03 来源: 北京晚报(北京) 作者:罗颖
《金殿阻计》周信芳饰乔玄
《三顾茅庐》唱片
“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周列国”,一边念叨着这句话,张慧一边翻看着手中厚厚的《京剧剧目辞典》,今年已经79岁高龄的戏剧评论家张慧再次出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即将于2月24日上演的“听书看戏品三国”系列演出中担任总顾问。在主创人员的帮助下,张慧以自己丰富的戏曲研究经验挖掘整理出了一些很久没有上演的传统剧目和唱段,在原本就很有看点的三场演出中加入了两段大戏和三个唱段,即使这样张慧还是觉得远远不够,因为好戏实在太多,遗憾的是始终没有机会被搬上舞台。
出生在大宅门里的张慧,从小就以戏为伴,也结识了众多戏曲名家,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任戏曲广播编辑。退休后的张慧作为中央电视台特邀编导,多年参与策划春节戏曲晚会,创作了《小白玉霜》等多部戏曲电视剧。“京剧的剧目相当多,当年的富连成、荣春社、鸣春社、中华戏校是北京四大戏曲机构,所有剧目加起来绝不止1000部,仅尚小云的荣春社一个科班就有300多出戏,马连良留下录音的戏就有23出。在《京剧剧目辞典》上仅三国系列就有800多剧目,解放初期还有六七十部剧目在演出,而现在舞台上一共也就二十几出戏,有的还只唱选段,来来回回地演,一听程派就是《锁麟囊》,一听梅派就是《贵妃醉酒》,要不就是《穆桂英挂帅》的那一段流水,剧目太少是京剧衰退的重要原因。”
有些人认为剧目减少是自然淘汰的结果,但也不尽然,比如这次加入到演出中的几场戏其实都非常精彩。“1959年由京剧界顶级剧作家任桂林、李纶、阿甲、翁偶虹、马少波联合改编的《赤壁之战》,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推出,被认为是《赤壁之战》最完整的一部剧目,加入了‘盟成’、‘横槊赋诗’和‘壮别’三场戏。‘盟成’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之前,张昭和鲁肃的一场争论戏,‘横槊赋诗’是曹操在连环战船之后,表现自己要统一全国的所谓雄心壮志,‘壮别’是黄盖要去诈降之前周瑜送行的戏。因为当时演出还要把原有的精华部分尽量保留下来,所以三场戏放进去有点不统一,后来演员又很少凑整齐,这个《赤壁之战》整出戏就几乎没有演出过了,‘横槊赋诗’和‘壮别’则变成了晚会的折子戏。”张慧介绍,这次演出的《赤壁之战》就加入了这两场戏,并恢复了曾经大戏中的长度,用评书讲解的形式,把原本感觉不顺畅的地方“粘合”在一起了。这次演出除了《赤壁之战》外,还有一场群英荟萃名段演唱会,也加入了三段新挖掘出的唱段《三顾茅庐》、《安居平五路》、《金殿阻计》,都是原来曾经流行的,但近几十年来都不见于舞台的剧目中的唱段。
张慧认为,这些剧目的停演原因很复杂,与剧团和演员当时的状况有关系,“中国京剧院的前身由中国戏曲研究院所属的实验剧团发展来的,是个示范性的剧团,以整理改编剧目为重,纯粹的传统戏就演得比较少了。北京京剧院四个团,演员最强大的是二团,有谭富英、裘盛戎、马连良、张君秋等名家,两个头牌老生,一起演成本高,还要照顾到演员搭配,分开演一般都演出自己的特有剧目,也造成了一些传统剧目被搁置了。”
张慧清晰地记得,自己曾经统计过电台每周播放戏曲的时间是4885分钟,占整个文艺节目的40%,从解放初期到“文革”前,戏曲在文艺部里编辑力量一直是最强的,当时老百姓也确实喜欢戏曲,从电视进入家庭开始重心就转移了。多年电视台编导的工作让张慧对电视爱恨有加,“电视对戏曲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破坏作用,电视台做节目希望节奏快、变化大,如果唱一段慢板,镜头不好运用,被镜头和收视率牵着,就不管剧目的丰富与否了。”
张慧也明白,以前看大戏是老百姓最大的享受,现在已然不可能再回到当年的状态,但是作为京剧的从业者,也只围着这几出戏转,是没有前途的,“红烧肉好吃,天天吃也受不了”。“以前都是家庭困难才去学戏,唱出戏来才有饭辙,有必须唱好的动力,现在唱得出来就唱,唱不出来再转行,不存在以唱戏为生、唱不好就不能生存的危机感。以前每个剧团都养活上百口子的人,都是靠唱戏挣出来的,现在有些剧团没有国家拨款就活不了,这都是很不正常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