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固杰出古典民族音乐大师许如辉简介
许如辉(1910 – 1987),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成员。流行歌曲、电影音乐、古典乐曲、戏曲音乐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活动家。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曾用名许如煇、许吕吕、水辉、白沙、白水、古牧、伏鲁等。1910年7月10日,出生于越剧故乡浙江嵊县。幼年家境贫困,念过3年私塾。新昌尚素公学毕业后,即到浙江余姚学徒。之后,舅父将他带到上海。是越剧老同乡一个!
1925年,许如辉15岁时,加入上海大同乐会,成为会内最小的会员, 师从国乐大师郑觐文,学习吹奏民族乐器。由于他聪颖苦学,不久便任大同乐队司鼓,兼吹奏笛、筝、瑟、排箫、箜篌、琵琶及埙(埙又称壎,为远古吹奏乐器)等古乐器,精通乐器百余种。
许如辉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先驱者之一,歌曲成就主要是在播音界和电影界;1926年创作了第一支歌《四时吟》;1927年上海民营电台开播后,以《子夜社》名义,在电台推出流行歌曲,国乐伴奏,并由中国最早的播音歌星江曼莉、夏佩珍、余静、包庸珍、汪淡淡、潘云云等演播。1929年,《子夜社》改名《子夜乐会》;同年,《永别了我的弟弟》、《卖油条》、《夜月之歌》、《这回事情太稀奇》、《搁楼上的小姐》等12支歌集结出版。并以《搁楼上的小姐》作封面,由北新书局代为出版。许如辉的流行歌曲有百余首,历史上百代、丽声、胜利等唱片公司灌过唱片,江曼莉、夏佩珍、严斐等女士灌唱;30年代歌曲创作的同时,还从事古典音乐的作曲,并亲率《子夜乐会》在上海电台及舞台公开演奏,如《杯酒高歌》,《还我河山》,《华夏之风》,《古渡扁舟》, 《锦绣乾坤》等民乐合奏曲;以及中国交响曲《壮志千秋》和《新胡茄十八拍》。
30年代初,许如辉进入中国最大的制片厂——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音乐指导和作曲,1932年转为“基本作曲”,直至1937年8月13日明星公司被日寇大火烧毁歇业。其间为洪深、陈铿然、李萍倩、张石川、程步高、徐欣夫、欧阳予倩编导的《香草美人》、《桃李争艳》、《女权》、《路柳墙花》、《劫后桃花》、《女权》、《翡翠马》、《兄弟行》、《生龙活虎》、《金刚钻》、《清明时节》、《梦里乾坤》等影片,以及吉星公司左明编剧的《年年明月夜》、王次龙的《大地》谱写了电影音乐和电影插曲。胡蝶、顾兰君、顾梅君、叶秋心、姜曦等等,是演唱许如辉电影歌曲最多的影星。
抗战爆发,许如辉先抵南京,后随远房舅父、博古文学家、时任监察院秘书的钱智修 (原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主编) 夫妇,于1937年底撤至大后方重庆。后赴成都加入“成都影人剧团”,编排了抗日歌舞剧《还我河山》。稍后又加入陈白尘, 陶金等主理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
1939年任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古筝演奏员、兼作曲, 谱写了《寒夜闻柝》、《原野牧歌》、《忆别》等器乐曲,以及《抗敌歌》 (于右任词)、《神鹰之歌》、《大同之声》等歌曲.。1939年,第一部大型剧作、讴歌抗日英雄战死疆场的《王铭章之死》完稿,在中央电台内传阅。1940年,为中国电影制片厂何非光编导的抗战电影《东亚之光》作曲。
1941年,许如辉与国乐大师郑觐文之子郑玉荪联手,在于右任、陈其采、陈果夫、许世英、潘公展、王晓籁等民国高层人士的支持和见证下,在重庆恢复了大同乐会,任乐务总干事,创办大同难童国乐教养院(院长),大同剧社,中国国乐团(团长),为国家谱写了《国家典礼乐章》(24章节),另创作了器乐曲《伯仲曲》、《大同乐》、《欢乐乐章》、《凯旋乐章》等,积极投身重庆抗战文化活动。1941年10月,为作曲家张曙(中共地下党员)追悼会(田汉、王泊生主祭)首谱“哀乐”。这支“哀乐”,后来在重庆国民政府政要故世的葬礼上多次采用;抗战期间,许如辉还为郭沫若的话剧《棠棣之花》、《屈原》多次作曲;以及为马彦祥编剧的《鬰雷》,欧阳予倩编剧、贺孟斧导演的《忠王李秀成》,冒舒湮编剧、秦怡主演的话剧《董小宛》任音乐设计;1943年8月国民政府林森主席逝世,同年9月发行电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纪录片》,许如辉担任了影片作曲;1945年5月1日,许如辉编剧作曲、苏怡和陶金导演、杨薇主演的抗战音乐剧《木兰从军》,在重庆抗建堂公演,连满33天。这是中国音乐剧首创者之一,与创作《小小画家》的音乐家黎锦辉并称“乐坛双辉”。
1945年8月抗战胜利,10月10日 蒋介石与毛泽东代表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谈判后签定" 双十协定"。 期间,举办了多次欢迎宴会。10月8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张治中在军委礼堂举办欢送毛泽东回延安千人“告别酒会”,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许如辉应邀参加了酒会,并在会上演奏了《十面埋伏》 和《春江花月夜》。
1945年底,许如辉回到上海,任柳中浩主持的国泰影片公司特约作曲,为徐欣夫导演的《吕四娘》、杨小仲导演的《十步芳草》和《釵头凤》谱写了电影音乐。1946年秋,许如辉任上海《大公报》游艺版编辑,撰写杂文《和平调停》、《的卢》、《吹埙》等;同年,第二部音乐剧《塞上曲》剧本和曲谱脱稿,筹措搬上上海舞台,并在报上公开招聘扮演“王昭君”的歌剧演员,后因国共内战在即,没有演成。
1950年,许如辉经夏衍和黄源介绍,进入华东文化部戏曲改进改处,任音乐专家;后调入上海戏剧界,从事编剧、导演和作曲工作。作品愈百部, 遍及各剧种。许如辉的戏曲音乐代表作有范瑞娟、傅全香主演的越剧《真假夫人》,袁雪芬的《柳金妹翻身》、《借红灯》,戚雅仙的《尤三姐》;筱爱琴丁是娥的沪剧《白毛女》(全国首届戏曲会演音乐红花奖)、《罗汉钱》;石筱英的《大雷雨》,杨飞飞的《为奴隶的母亲》、《妓女泪》、《茶花女》、《陈化成》、《家》、《刘胡兰》、《劈山救母》(南薇导演)、《红色的种子》、《王魁负桂英》(南薇导演)、《龙凤花烛》、《两代人》、《白鹭》、《星火燎原》、《夺印》、《南海长城》;文彬彬的滑稽剧《三毛学生意》,杨华生的《好好先生》;顾玉君的扬剧《人往高处走》等。许如辉的戏曲剧本代表作有1956年创作,凌爱珍、袁滨忠、韩玉敏主演的沪剧《少奶奶的扇子》,以及《渡江侦察记》,《三世仇》等。
1986年,许如辉完成最后一部戏曲剧本《二月》。
1987年1月4日,许如辉因病在上海故世,遗下音乐,戏剧作品300余部。
许如辉作品近年已收入《上海老歌名典》, 《中国电影音乐寻踪》等书刊中。
2005年6月25日,“中国电影百年回顾——早期电影作曲家许如辉诞辰9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上海召开,来自电影、戏曲、文化、音乐、图书馆学界杨华生、秦怡、陈思和、毛时安、顾晓鸣、钱乃荣、戴中孚、高鸣等80余位人士与会,缅怀了这位在各个时期、多个领域,留下深深足迹的中国民族乐派杰出音乐家——许如辉。
嵊县老乡、上海同仁:此位音乐家巨匠,我们能允许有人蓄意玷污他的光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