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如辉沪剧【两代人】全剧音乐(第一、二、三场)
许文霞点评,2010-10-5
(《两代人》作曲兼改编之,许如辉[水辉],1910-1987)
我父亲许如辉(水辉)沪剧音乐力作《两代人》,落户土豆网,已有时日了,惜一直没有在[寒夜闻柝]网上公布,因实在没有时间作剧情介绍和音乐点评, 而不作些说明,这对那些听不懂上海官话的网民, 是比较头疼的. 近期我的时间都分配到哪里去了呢? 实话实说, 都用到北京那场最高院“听证” -----许如辉冤假错案上去了. 我必须化大力气研读卷宗,以对付那些在庭上胡说八道者!
“听证”过程,果不出所料,奇谈怪论层出不穷,这真应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剽窃方拿不出非水辉作曲证据,只好瞎编瞎侃了!譬如上海沪剧院汝金山妻子兼代理谈洁民艺人,就在法庭上提出:“许如辉作曲,用的是‘接头法’”???很令我们正方目瞪口呆!就算谈女士首创“接头法”成立,许如辉创作不“接头”,一场一场戏的音乐岂能连成一片?再说,谈女士"接头说", 不正好证明许如辉的作品系许如辉所作? 许如辉再怎么"接头",也"接"不到汝金山头上去吧? 现在许如辉作品比如<两代人---- 狱中>,变"汝金山作曲", 汝金山妻子谈女士,你说该不该???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
沪剧《两代人》,根据歌剧改编。移植:金人,水辉(许如辉),作曲:水辉(许如辉)。导演江建平.1960年10月起, 相继在上海红都, 群众, 中央, 美琪, 闵行戏院上演,后成上海市勤艺沪剧团保留剧目。 主演:杨飞飞(李华,即容芝),赵春芳(黄队长),毛羽(阿西姆老汉),刘银发(“小星星”,即艾衣江)。 目前歌剧的影子已荡然无存,而沪剧的录音则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能说不是幸事?
《两代人》剧情,就节取当年新民晚报王凌寒的文章《灿烂的星星星》作为简解吧:
" 沪剧“两代人”在富有维吾尔族情调的前奏曲中启幕了。那是一九五八年的秋天,兰新铁路已经修筑到了新疆。当地公社的老社长阿西姆,在欢迎铁路工人的会上,唱了一首动人的颂歌——“灿烂的星星”:
先点评到此吧,稍后再补充.
万物能够成长,
是因为有了温暖的太阳;
新疆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生活,
是因为有了毛主席与共产党。
原来在十七年前,铁路工人出身的共产党员赵彬和李华夫妇俩,为了团结各族人民抗日救国;为了新疆人民从盛匪世才的铁蹄下解放出来,他们和许多同志一起来到新疆搞革命工作。后来盛世才杀害了赵彬,又要杀害李华和她的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小星星。幸亏当时在监牢中送饭的老汉阿西姆救出了小星星,保全了革命的下一代。
十七年后,小星星在阿西姆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参加了修建兰新铁路的工作。当年的李华原来并没有被害死,这时已改名容芝来到了机械筑路队担任党委书记。为了突破雪深冰厚,山高坡陡的困难,使施工任务提前完成,容芝采纳了工人们的建议,用推土机爬坡,并把带有危险性的爬坡任务交给了艾衣江(即小星星)。正在即将出发之时,阿西姆赶来说明艾衣江就是十七年前他从监狱中救出来的小星星。容芝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抑制了作为母亲的激动的心情,没有当场相认儿子,并毅然地仍把任务交给了艾衣江。
最后艾衣江完成了艰巨的爬坡任务,但是却受了伤。李华在艾衣江出院后才得到母子团聚。革命的父母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献出了鲜血和生命;革命的母子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中,又继续奋勇前进。这两代人的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了革命。
剧作者给革命者的后代取名为 “小星星”,是别具匠心的。因为“小星星”在乌云密布的黑夜里,象征着光明;在革命的火焰遭到挫折时,象征着留下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两代人》里我们可以看到,小星星继承了父志,为了把革命进行到底,为了在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们把青春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事业。正是这许多前扑后继的革命者,给我们保卫和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原载《新民晚报》1960年11月27日)
沪剧《两代人》音乐,是许如辉沪剧音乐革新之作,也是他戏曲音乐歌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剧以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与沪剧音乐相结合,并采用了主题歌、合唱和对唱的形式。主题歌《宝塔山的红旗迎风飘扬》贯穿始终,并容入了唱段。这在全剧一开场,就可相遇体会。此外还有第二主题音乐,也就是《东方升起了红太阳》,两支主题音乐如何分配?凡回忆往事,就用“宝塔山”,凡歌颂新疆新气象,就采“红太阳”。有时两曲交织。许如辉还为剧中许多唱段谱写了大段前奏曲,日后可作为民乐曲单独演奏,脍炙人口的唱段音乐有《弹起了你们的手中琴》(第一场),《狱中》(第二场)、《睡吧艾衣江》(第四场)等……。不胜枚举……,太多沪剧新腔了,将来系数收入图书《许如辉沪剧唱腔精选》!!。沪剧迷在聆听《两代人》时,敬请注意许如辉风格独特的全剧(含唱段), 熟悉沪剧基本调,或其他传统曲调者,更可将<两代人>中所有唱段,逐一与之比较,看看许如辉剧中创作了多少戏剧新腔?数量惊人啊!!!!
<两代人>是许如辉自己揽来的活,剧本是他改编的(另位是金人),所以音乐基本上未改编剧本前,就定下主旋律和基调了。他是以歌剧手法写的沪剧<两代人>音乐!他还曾写过一篇文章《谈沪剧〈两代人>的音乐和唱腔设计》,署名“白水",我还未花时间找到. 6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曾请我父亲去该院谈作曲体会(贺老与我父亲同为30年代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作曲), 不知何故,我父亲没有去. 在此,我又要提一下杨飞飞了,她是如何间接评价她的“亦师亦友”许如辉作曲风格的呢?数年前,她在《解放日报》端木复的采访报道中言及:“沪剧要从民歌小调中吸收养分,最后落实到沪剧这个根上(大意)。” 杨飞飞这不是在缅怀许如辉吗?这不正是许如辉的作曲风格之拿手好戏吗? 杨飞飞不正从许如辉百变唱腔设计中,获益匪浅,形成杨派的吗?否则,没有许如辉,杨飞飞还有什么唱段留下来呢?谈不上流行的《投海曲》等三两段而已. 对我回忆谈话中说道:
《两代人》的主胡乐师是陈锦坤,他在千禧年
。“许老师唱腔设计的特点,前奏多,根音多,与主旋律接近”;
。“水辉来时(1952年底),剧团里才开始有了作曲,变化很大。勤艺乐队很整齐,突出杨飞飞特色,对杨派唱腔有帮助, 没有乐队的浓厚气氛,不成杨派”;
。“水辉老师进入剧团,整个乐团都带了出来,排一出戏,给我们上一次课”;
。“ 许老师来后,业务特别好,一部戏三个月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