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燮雨:为何说沪剧成也海派败也海派 点击数:1075

 

为何说沪剧成也海派败也海派


赵燮雨 中国戏剧网 2011/6/1


   现在来讨论为何说沪剧成也海派败也海派?

 

   沪剧成也海派,我在九三年旧写过一篇《沪剧的沿革和兴盛及其与海派文化的渊源》,熟悉上海熟悉沪剧的人都熟悉不在此地炒冷饭。

 

   沪剧败也海派,其原因在于上海滩海汇百川,这才形成海派文化特色。当年促使沪剧兴盛的内外条件已不复存在。

 

   外因是各种新奇的外来文化潮水般地涌入,连得国粹和首席非遗都难以招架。况论其他地方戏?

 

   比如滑稽戏,大家可以看西方和香港的无厘头;比如舞台剧,大家忙着看短平快的话剧,还有妈妈咪呀一类的音乐剧。

 

   京剧在上海推陈出新很努力,所以有精品有新秀有种种吸引眼球的手段,昆曲是复古也是一种号召力。

上海越剧的式微随着袁雪芬的过世已成定局。

 

   所以,识事务者如赵志刚如郑国凤都离开上海前往浙江这个越剧原生地了。

 

   说道原生地,那更是上海沪剧加速走向消亡的由头。沪剧的原生地在上海市区—— 不是说本滩或申曲,现在这地盘越来越小,你叫它怎么繁荣兴盛?

 

   内因则在于沪剧人本身。很少很少创新作品。

 

   除开真拿得出手的新戏比如《胭脂合》《红叶魂》《上海屋檐下》之外,好多剧目不存在回头率。

 

   这种情况单看茅善玉的申请二度梅作品是经典雷雨就可以看出来。

 

   好多一度梅都是新戏甚至是申报演员的首创首演,而雷雨则不是。

 

   换句话说,茅善玉这二十多年来的新戏都不是她能拿来申报二度梅的剧目。

 

   都不够二度梅条件,所以才选择原本的经典演绎。

 

   还好的是沪剧有着众多的民营剧团,远远超越任何其他在上海的剧种。

 

   所以,改制后的沪剧没有了国营剧团事业体制,还有大回转的余地。

 

   不像淮剧那样的在上海出路渺茫——看来淮剧将会和扬剧甬剧锡剧那样终于和上海告别。

 

   不算外地也就是原生地的剧团来上海演出的轰动,只考虑上海淮剧团的处境。

 

   可惜,可惜了!

 

   非常念想梁家兄弟和与他们搭档的年轻旦角!

 

友 情 链 接:
寒夜闻柝-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许如辉 | 上海无名 | 【作曲家许如辉】 | 【上海许如辉】 的视频 | 凤凰无名博客 | 中国戏剧网 | 中国黄梅戏 | 越剧南薇弟子 | 文硕:中国首席娱乐官 | 东方文献 | 许如辉女儿 |
版权所有:遗珠阁  地址:中国上海  手机:13564612407                          网站建设中国企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