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点评:务必重视文化“夹心层”
傅谨
2011年04月26日08: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剧场成为大城市豪华的文化名片,另一方面,中小城市的剧场数量却锐减,无法适应与满足一大批中等消费人群的文化需求,造成了文化消费的“夹心层”。
推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须重视“夹心层”。以当代戏剧为例,数十年来,其发展步履蹒跚,进入新世纪以后虽有回升,仍不能令人满意。这其中有文艺院团体制建设滞后的原因,但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因素,还是“夹心层”的戏剧欣赏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
“夹心层”的消费群体,包括大量中小城市和新兴城镇的市民。近年来,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相关领域的投入几乎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但“夹心层”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一方面,许多大城市每年都在建设诸多大型表演场馆,甚至成为“地标”建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的豪华剧院里,经常能看到世界一流的演出;另一方面,中央一直强调与推动全方位的“文化下乡”,鼓励剧团下乡为农民演出与发展乡村剧团,以满足农村包括偏远地区农村欣赏戏剧的需求。但这些促进文化发展的有力措施,恰恰滑过了在城市人口中占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及随城镇化进程越来越趋扩充的中心城镇的居民。这种尴尬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剧场缺失成为文化消费领域的普遍现象。把“消费城市”改造为“生产城市”和“先生产,后生活”等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每逢财政紧张,剧场建设总是成为首当其冲的压缩对象。因此,城市人口成倍增长,剧场数量却在减少,几十年来城市人均拥有剧场座位数量不增反减,实际被用于演出的剧场则更少。剧场短缺,人为地抬高了戏剧演出成本,成为票价畸高的原因之一,也成为民众远离戏剧的主要原因。而演出市场的衰落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城市表演艺术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象,一直未有显著改观。
中小城市和城镇的情况最令人忧虑,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通的县级城市还有一两家长期演出的剧场,那么现在大多数地、县级城市,往往已找不到一家能常年正常经营的剧场。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新涌现的、人口聚集规模比二三十年前的县级市还大的中心城镇,更见不到配套的剧场。在大城市和农村这两极之间,形成了一片巨大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文化沙漠。而且,这片宽阔的沙漠还在逐渐侵蚀本来状况相对较好的部分大城市。在某些大城市,高档的大型剧场十分夺目,但普通居民社区的剧场分布同样很不理想,更不用说为千千万万进城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配备设施。
客观地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于演出基本设施的建设投资增长迅速,要说形成了一个文化设施、包括大型表演场馆的建设热也不为过。这些设施的投入主要源于财政资金,其中中央和各级政府公共经费投入的比例,至少占到70%左右,体现了政府对文化的重视。但令人不安的是,大量经费投向的主要是大型剧场建设,剧场成了城市豪华的“名片”,满足普通民众文化消费需求这个更为根本的职能反而被忽视。钱落在了为大城市装扮文化“面子”上,却未能真正解决普通市民“看戏难”这个“里子”。
占城镇人口90%的普通市民仍在戏剧消费之外,明显限制了戏剧的生存空间,成为急需突破的瓶颈。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消费结构,让中等收入者成为消费主体,以此保障戏剧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城市以及中心城镇处于社会经济文化的中间地带,一旦这些地区普通民众潜在的文化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文化消费行为,对文化繁荣发展的刺激作用将会远远超乎我们预想。
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文化夹心层”的需求?把文化设施建设重点从大城市、地标式大型豪华剧院,转向中小城市乃至中心城镇、设备与经营成本切合普通市民文化消费能力的中小型剧场,并可通过政策措施,引导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改造与起用闲置场馆,逐渐做到大中小城市以及中心城镇的均衡发展,力争做到每10万人口拥有1000个剧场座位。考虑到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和为民众提供便捷的文化产品的因素,中小型剧场建设尤为重要。举例而言,在一个10万人口的城市,建两个400—800个左右座位的剧场,比建一个上千座位的剧场更为适宜。而在有较好基础的大城市,更要注重的则是剧院的分布格局,如果在不超过半小时路程的距离内有方便和适宜的剧院设施,普通市民会更愿意走近戏剧。
没有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与民众的欣赏水平、文化消费能力相适应的剧场,就谈不上剧场艺术的繁荣;而不考虑剧场使用成本以及观众欣赏戏剧的时间成本,就不会有足够多的演出与观众,要想在戏剧领域激发普通民众的文化消费欲望,就成了一句空话。但仅仅有剧场还不够,目前许多城市新建的大型剧场常年空置,说明剧场建设虽是戏剧繁荣发展的前提,却并不是全部。如果一个剧场每年不能保证200天以上演出,几乎肯定会陷入运营困境,成为经营者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除了关注剧场适中的设备与运营成本,还要帮助剧场建立更具市场活力的经营机制,并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与扶持中小剧场发展。通过对剧场演出的票房补贴,激活演出市场,让更多普通百姓有走进剧场欣赏剧场艺术的机会,逐渐恢复戏剧在城市表演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常态。让剧场“天天有演出”,使现有的和新建的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国家的文化投入方可普惠广大民众。
(责任编辑:许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