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11.15火灾无辜罹难者——火场,曾是我们的母校(阿 泰) 点击数:1104

 

          11.15火灾无辜罹难者

 

            ——火场,曾是我们的母校

 

                   (阿 泰)

 

1115日,一场人为酿成的无妄之灾,夺走了五十余名宝贵的生命。震痛之余,本想亲赴现场吊唁,奈年事已高,行动已不利索,而又身居远郊,只能在家默默祷念,以寄托心中的沉痛哀思。

这幢大楼遇灾,带给我的是双重的悲哀和深深的缅怀。因为这幢大楼的旧址,本是我的母校——上海市江宁中学。而江宁中学的前身则是私立金科中学,1955年改成公立。著名漫画先驱者丰之恺先生曾是金科中学校董。学校原本是教会学校,在我就学时代,虽已改制公立,一个小教堂仍依然允许它存在於校门前一隅,那位小个子神父进进出出,倒也慈颜善目,笑容可亲,只是取消了早晨的神课,与同学们从不交往。学校教育大楼,欧风甚浓,非常精美。几扇彩色玻璃酿嵌的窗棂,似乎常常对着晚风诉说往昔的情怀。

母校留给我的回忆多半是温馨的。它的师资力量当年在静安区也算得数一数二,名列前茅。尤其是文科老师:潘振万、汪堃俊、吴元良、徐荣发、傅松鹤、王孟茹、吴鸿荣……当时学校图书馆还保留了一套“万有文库”,仅供老师们参考,我有幸得到语文老师特许,借阅了全部《元曲选》。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南都周刊》今年第44期的报道《语文教材:从民国到现在》一文中,提及:“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我们当年读的一套教材,也是叶圣陶主编,语文课分成“汉语”与“文学”两门课。高中文学课从《诗经》“关关睢鸠”读起,一直读到方苞、姚鼐、明清小说,一部简易的中国文学史尽收囊中,使我们这一届的学生终身受用,得益非浅。可惜58年后,这套异常出类拔萃的教材便废弃了。

金科中学的校舍设施也非同一般,教室高敞明亮,高达四米左右,钢窗铜锁,光线充足,课椅一人一座,课桌上翻,铁皮包裹,长年不见锈蚀。一个班级坐满60余名同学,教室仍然觉得十分宽敞。黑板上下两块,可以自由拉动,又大又宽,一抹即净。按现在说法,硬件软件都属一流。

学校运动和课外活动,开展得也丰富多彩。学校篮球队在全市中学联赛中两度夺冠。文娱社团活跃多样,记得当年我自导自演黄梅戏《打猪草》在“学生文艺会演”中,还得过一等奖……往事历历,犹在眼前……怎么也忘却不了。

学校马路贴对门,有一条窄小的巷子,尽头有一座坟墓,那是赫赫有名抗日名将谢晋元的埋骨之地。小时候每逢清明节,学校也曾组织过同学前来扫墓拜祭,不知如今可安在否?

文革之后,江宁中学被撤消,改建教师公寓。被烧的是沿街第一幢大楼。不知何故,在撤消学校建制时,连我们的“校友联谊会”也同步解散。金科、江宁中学校友中,不乏优秀人材。以59年前后三届为例,就有原教委副主任张明生、上海京剧院原院长黎中城、原上影乐团作曲家陈大为、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著名专家虞宜忆……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材,但母校却寿终正寝,连“校友联谊会”也不复存在,未免令人叹惜伤感!

头七刚过,悲痛之情难以平静。希望早日惩办肇事者,令逝者得以暝目。

而我对母校的记忆,却已再也落不到实处,大火过后,也随风逝去,连个凭吊的遗址都早就难觅踪迹!夜阑更深之时,时常浮想联翩,又如何得以暝目……

友 情 链 接:
寒夜闻柝-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许如辉 | 上海无名 | 【作曲家许如辉】 | 【上海许如辉】 的视频 | 凤凰无名博客 | 中国戏剧网 | 中国黄梅戏 | 越剧南薇弟子 | 文硕:中国首席娱乐官 | 东方文献 | 许如辉女儿 |
版权所有:遗珠阁  地址:中国上海  手机:13564612407                          网站建设中国企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