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崔永元推行的非功利采访打动我心 点击数:1044

 

               中青报崔永元推行的非功利采访打动我心

 

电影《山楂树之恋》上映之前,媒体上有过“现在的清纯女孩怎么越来越少”的连续讨论,疑似张艺谋的一句戏言“现在的孩子越生越难看,漂亮姑娘都不和帅哥生孩子,全去找煤老板、有钱人、老男人”被不断地传播、放大,继而被质疑、被批评。电视台的同行颇受触动,想以此为辩题做一期辩论节目,我笑了:那不过是配合新片上映的炒作而已,你做媒体的,也不懂吗?

  虽是媒体圈中人,恕我直言,我一直对娱乐记者多有腹诽,不是因为他们总与八卦沾边,盯住明星名人不放,而是他们那种无中生有,夸大其词,故弄玄虚,唯恐天下不乱的伪职业精神。

  历时3年制作的大型历史记录片《我的抗战》已在网上开播,看媒体对崔永元的采访,不禁惊奇《我的抗战》团队的采访功夫。崔永元说,采访一个人,最好请他从6岁开始讲起,记起来的第一件事,想起来的第一个亲人,一直讲到今天,他讲多长时间我们都愿意陪着,都愿意听。采访最多的时候,光一个人就能持续两个月或者三个月……或者采访全结束了,过了半个月又给你打电话,说又想起来好多事,我们再去采访。(《南方周末》923日)

  《我的抗战》做了3500多个口述者的故事,大概用了两年的时间,崔永元渐渐意识到口述历史的采访不能功利。“功利采访”,这个新鲜的提法忽地刺痛了我,应该承认,我对娱乐记者的抵触,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对功利采访的反感。

  过去,人们习惯调侃说,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而现在,人们的口头用语渐渐更新为理直气壮的一句:我们没必要跟钱过不去!这个“要命的问题”,其实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道伤痕,社会上急功近利成风,媒体能无动于衷?而今,“功利”已经渗透到新闻、社教、综艺类节目(版面)的采编各环节,几乎什么都与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挂钩,表面上看,这是对受众的尊重,事实上不过是对金钱的膜拜。

  我知道的是,在媒体内部,从业人员早已被功利地分成几个等次: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会里泡,五流记者写外稿,末流记者为本报。一些媒体尽管没有明确的划分,但是,从记者、编辑的择岗意愿和流动兴趣来看,并不难发现有这样的等次存在。

  可悲的是,功利化的媒体也培育出了功利化的受众和受访对象,一些受访者接受采访时学会了挑肥拣瘦,挑大报大台接受访问,挑稿酬开得高、出场费给得多的媒体接受访问,挑名牌栏目接受访问,挑收视率高、播出时段好的节目接受访问……采访与被采访,往往演变成一种买方与卖方的交换关系。市场经济时代下,这种情况的出现,也许不足为奇,然而,在讨价还价的较量中,新闻、资讯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还能幸存多少?愈演愈烈的功利化,终将要了媒体的命,不要只看媒体现在的经济效益指标,要看到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度正在不断地衰减。

  媒体的常规采访,能不能给非功利采访一点点空间?不要总是上午采访,下午就想着要编播,第二天就要看收视率!其实,崔永元推行的非功利采访一样可以打动人心(无论那“人”是否功利),《我的抗战》上线仅一个月在线收看已经突破千万。(《扬子晚报》914日)

  一部纪录片不香艳、不露点、不袒胸、不裸背,依然可以获得强有力的支持,说明了什么?或许,受众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功利,那么庸俗。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不能背离生存法则,媒体人在现行的竞争环境下也无法超然物外,不过,按照生物的多样性原则,功利的记者喜欢吃香的喝辣的,就让他们吃香的喝辣的去吧,而对于非功利的记者,或许不必鼓励,不过也该留给人家一口清汤喝喝。

友 情 链 接:
寒夜闻柝-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许如辉 | 上海无名 | 【作曲家许如辉】 | 【上海许如辉】 的视频 | 凤凰无名博客 | 中国戏剧网 | 中国黄梅戏 | 越剧南薇弟子 | 文硕:中国首席娱乐官 | 东方文献 | 许如辉女儿 |
版权所有:遗珠阁  地址:中国上海  手机:13564612407                          网站建设中国企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