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剧首次参评文华奖 铁杆观众不足三千人
2010年05月22日09: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5月19日晚,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红豆粤剧团的大型现代粤剧《刑场上的婚礼》在广州黄花岗剧院上演。演出中,掌声数十次响起,其中的两次尤为热烈。这两次掌声,都是献给年逾八旬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一次是在她进场时,一次是在她演唱的剧中插曲响起时。
《刑场上的婚礼》参与第十三届文华奖角逐,是粤剧首次参评文华奖。谈及此事,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刑场上的婚礼》监制余勇既高兴又有点不好意思。他说,参评文华奖是件喜事,但用了这么久的时间才入围,让我们百感交集。因为语言方面的限制和戏曲市场的不景气,这些年粤剧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我们希望能抓住这一机遇,向全国观众充分展示粤剧艺术的魅力。
围绕情感做文章
粤剧《刑场上的婚礼》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和广州起义80周年,在红线女的提议下,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原广州市文化局(现为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创作的,由广州红豆粤剧团承演。该剧自2007年8月首演至今,已演出200多场,票房收入近500万元。
“情感是戏剧的生命。《刑场上的婚礼》是大家都知道的老故事,如果要出新,就要从情感上寻求突破。”编剧卫中说,“创作伊始,剧院给我寄了大量的资料,我从中发现了周文雍和陈铁军的一张老照片,以及陈铁军逃婚到广州的史实,以前的作品对这些都没有涉及。特别是那张在监狱里的老照片,深深触动了我。正因如此,这出戏反反复复都是围绕情感做文章,多达8次的修改也是为了让戏的情感更浓烈,更能打动观众。”
《刑场上的婚礼》在情节设置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比如送饭一幕中的“吻戏”。卫中说:“最初的版本是没有吻戏的。导演刚提出来时,我接受不了,怕弄不好观众会觉得做作。但最后处理出来却一点不别扭,而且很美好。男女主角为对方遮挡皮鞭毒打的戏以前也是没有的,这些细节的加入,使周文雍、陈铁军从革命战友之情到彼此倾慕的男女之情的转变过程显得真实可信。”
革命志士群舞、特务群舞……《刑场上的婚礼》新加入的歌舞表演让观众耳目一新。“如果一个剧种不能适应形势,不断吸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就可能逐渐被观众淡忘。所以,我们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粤剧。” 余勇说。
“这张照片到时寄给谁呢?”剧中的摄影师在给周文雍、陈铁军拍完照后问。两人沉吟片刻,深情地说:“就寄给中国人民吧。”看到这里,不少观众潸然泪下。坐在记者身边的73岁的王建元老大爷一边看一边跟着曲调哼唱。他激动地夸这出戏,“编得好、演得好、唱得也好”。
拓展演出市场和观众群
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舞台艺术演出交易会期间,红线女每天都会亲自“坐镇”红豆粤剧团的展台,向观众和参展商推广粤剧,其精神让人感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笑言对粤剧的前途并不担心,“有广东人的地方就会有粤剧”。“粤剧还是很受欢迎的,今年我们到河源、湛江等地演出,有上万人前来观看,连棚顶、屋脊都坐满了人,还有人专门从深圳开车去观看。”红线女说。相比粤剧的观众问题,红线女反而担心粤剧的编剧队伍和演出人才,“剧团不能老演旧戏和传统戏”。
谈到粤剧的现状和发展,余勇也是感慨良多。他说:“粤剧的生存状况比有的地方戏曲可能要好一些。比如我们公司两个剧团,每年的演出都超过120场。红豆粤剧团2008年演出181场,演出收入近400万元。但我们目前的观众基本上是农村观众,一场演出只能赚到两三万元。在国外虽然也有一些演出,但以传播和弘扬粤剧文化为主,赚不到什么钱。剧团在农村演出的,一般都是传统剧目。像《刑场上的婚礼》这样的剧目虽然受年轻观众欢迎,但老的粤剧观众却不一定认同,觉得节奏太快,而且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太短。在他们看来,粤剧不能少于3个小时。特别是在农村演出时,如果少于3个小时,有的观众就觉得受了骗。”
“目前在广州,自己买票看的铁杆粤剧观众可能还不到3000人。所以,拓展演出市场和观众群,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余勇说,“我们已经举办了7届‘粤剧进校园’活动,有效扩大了粤剧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但这件事光靠剧团的力量还不行,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扶持。与此同时,我们在南方剧院打造的‘旅游剧场’将于6月18日开业,到时每天至少会演出1至2场,这对公司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记者 黄小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