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朱践耳:"良知曲"还是"悲调",作曲大奖赛"打人" 点击数:1115

朱践耳:"良知曲"还是"悲调",作曲大奖赛"打人"
2009-7-17 点击数:8
 
 

作曲大奖赛"打人" 朱践耳:"良知曲"还是"悲调"
--------------------------------------------------------------------------------


 

发布时间 2009-07-16 10:37:29 星期四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人民音乐》上撰文重提“钟鼓奖”决赛后的“打人事件”


朱践耳:是“良知曲”还是“悲调

   在最新出版的《人民音乐》杂志上,刊载了87岁的著名作曲家、原上海文联主席、上海交响乐团一级作曲家朱践耳撰写的长篇文章《“钟鼓奖”事件亲历记——向音乐界的汇报》。 文中涉及“钟鼓奖”国际作曲比赛一年多来引起的诸多风波。朱践耳指出:“通过‘钟鼓奖’事件,我才深深地体会到,主持公道的工作有多难。国内的各种音乐比赛还会继续下去,如何才能健康地发展?我想,只有靠舆论和群众,人人都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才能杜绝以权谋私、相互包庇的腐败现象发生,保持文艺百花园的一片净土。”

作曲大奖风波不断

   本该于2007年10月底就已落幕的“钟鼓奖”作曲比赛,余波至今不断。这次比赛在赛前曾被媒体称为“我国作曲界级别最高的比赛”,围绕比赛发生的“争议”、“动手”、“抄袭”等话题,依旧在学院内乃至音乐界议论纷纷。

   这项引人瞩目的赛事设36岁以下的“春钟奖”和36岁以上的“秋鼓奖”各一个,奖金均为16万元,创下了中国作曲比赛史上的最高纪录。不过,那场决赛音乐会后,朱践耳颇为失望,包括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鹏海等在内的多位音乐家也都表示参加决赛的作品水平一般,不管哪个作品获奖,都“根本不值这个价”。

   出人意料的是,决赛音乐会的次日,有媒体报道称“包括朱世瑞和杨燕迪在内的几位作曲家都摇头,认为没有上乘之作”。这一报道竟然引发了“打人事件”:决赛第二天傍晚,作曲系主任何训田(比赛艺委会主席和初、复、决赛评委)将作曲系教师、留德12年后应邀归国的朱世瑞教授叫到系学科办公室,对其训斥:“我们辛苦搞比赛,你在报上乱说!老子给你一砣(四川话的“拳”)!”一拳出手,被挡开;又顺手将烟缸砸去,幸未砸中。

   “打人事件”传出后,惊动了已离休的桑桐老院长。桑桐在12月20日举行的离休老干部学习例会上讲了几条意见:打人事件、比赛评分、系主任应回避,比赛的公正性、国际性、经费来源及用途等等问题,建议一定要调查清楚。

大奖作品是否抄袭

   更严重的是,有人反映获首奖作品《了歌》的最后一段,与何训田2006年公开发行的音乐专辑《七日谈·了歌》的结尾段落高度相似。根据桑桐向时任院长杨立青的建议,所有参加决赛的6部作品的原谱及录音,由学院派专人送交朱践耳阅读和审听。朱践耳告诉记者,自己的编制不在上音,更不希望卷入是非,所以当时踟蹰再三,出于公义才接下了这些资料。他说:“我参与这件事,没有任何私人利益的纠葛,更没拿过一分钱。”

   朱践耳表示:“我已耳闻学生中议论,获奖作品《了歌》中的旋律很像系主任的作品。我不相信,想借碟片来听听,但学生害怕,不敢借。我只得从商店买来系主任2006年出版的碟片《七日谈》,一听才发现其中第4首也叫《了歌》,音乐与宋歌的几乎一模一样。”在反复仔细聆听之后,他发现两首同名作品的末段,除个别音有所调整外,旋律、调性、情绪、速度几乎完全相同,甚至在表现手法上也都采用了齐唱的形式,而且都是“画龙点睛”地揭示全曲的立意和主题。由此,朱践耳认为,宋歌的《了歌》,有袭用何训田同名作品之嫌,不符合比赛章程。而该作品获奖,则“明显地违反了章程的规定,背离了此项比赛鼓励独立原创音乐作品的宗旨”。桑桐对此持同样看法。

   经多次交谈、举证,比赛组委会最终以12票对2票(弃权)通过了4条决议。其中关键有两条:一是明确了作曲系系主任何训田在明确知道宋歌的《了歌》引用了他已发表作品内容的情况下,未向评委会作出说明,未向宋歌指出必须明确注明,严重影响了赛事的公正公平,引起各方面的批评、指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要求《了歌》作者自行退出赛事,退还奖金、奖状。本次赛事大奖空缺。

   但事实上,事发一年多来,组委会决议、纪委意见等等迟迟未见在任何场合公布,所谓“退出赛事,退还奖金”这一关键决议根本没有执行。而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桑桐和朱践耳两位老人却一度在上音帖吧遭受到来路不明的辱骂。

必须净化学术环境

   在《人民音乐》刊载的文章末尾,朱践耳写道:“我看到教育部对高校的腐败要‘下猛药,零容忍’的报道后,不禁回顾这一年多来的遭遇。我们两个87岁高龄的老人被折磨得够呛!我想,我是在谱写一首‘良知交响曲’呢?还是又一曲 ‘悲调’?!”

   或许可以令老人稍觉欣慰的是,记者注意到在上海音乐学院相关的网络论坛上,有不少网友挺身而出,为老艺术家遭受的攻击和谩骂打抱不平。他们写道:“桑桐、朱践耳、陈钢三位老艺术家名声那么响,他们什么都有了,何必站出来说得罪人的话?你想过吗?看看老艺术家们吧,他们是为了学校,真的爱学校!”更有网友呼吁:“净化学术环境任重道远,涉及到具体问题时常常困难重重,必须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障!”

(记者 邢晓芳)

 


附录:

朱践耳质疑引热议 陆在易等望当事人给出答复

2009年07月16日 10:48 来源:文汇报     

   本报昨天刊登的《朱践耳:是“良知曲”还是“悲调”》一文,激起上海文化音乐界的强烈反响。

  记者昨天一早接到包括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陆在易等名家在内的多位读者的来电和短信,纷纷称赞该报道“为文化界做了一件大好事”,并且表示强烈盼望有关单位和当事人能尽快给出答复。记者随后联系了上海音乐学院相关人士。党委书记桑秀藩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由于他到任仅3个月,对起于2007年的“钟鼓奖”事件及细节了解不多,加上学校已放暑假,所以暂时无法给出回应。但在听完记者的情况介绍后,他认为,加强学风建设,净化学术环境,是中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此外,截至记者发稿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的手机一直无人接听,也没有回复短信。

  (记者邢晓芳)

 


http://www.yunnan.cn 
 
友 情 链 接:
寒夜闻柝-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许如辉 | 上海无名 | 【作曲家许如辉】 | 【上海许如辉】 的视频 | 凤凰无名博客 | 中国戏剧网 | 中国黄梅戏 | 越剧南薇弟子 | 文硕:中国首席娱乐官 | 东方文献 | 许如辉女儿 |
版权所有:遗珠阁  地址:中国上海  手机:13564612407                          网站建设中国企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