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医药学刻不容缓(阿泰) 点击数:1771
振兴中医药学刻不容缓
 
(阿 泰)
 
 
    中国人在华夏大地生活了三丶四千载,吃的是五谷菜蔬丶家禽牛羊,病痛是免不了的。大疫肆虐,疾病纠缠,没有盘尼西林,中华民族照样能抵御灾难丶繁衍生息至今,靠的就是本草内经,中医中药。最为可贵的是这些医者先贤,不仅为民族生存贡献了毕生,他们悬壶济世,不计名利,除了治病救人,还将他们日积月累的心得丶医案,纪录成文,留於后世霖雨苍生。
 
    在虚构的电视剧里,名医喜来乐在王爷书斋里看到大量医典珍本,乐得忘了返回滄州。本人与此同感,是在偶而有一次在一个不起眼的书店里,看到架上的古藉医书足足排到了两公尺长,据业者介绍,这还仅是滄海一粟而已!敬畏之心油然而起。用句世俗的感叹词: 这可是一座富矿宝藏啊!
 
    一九四九年前后,那时的上海,洋腔洋调洋味道已十足,但西医却还不成气侯。即便有几家有西方国家背景了洋医院,医疗水准也乏善可陈。我父亲死於上海解放前夕,患的是高血压中风。曾在一家靠霞飞路法国人开设的大医院救治十来天,也没有特效药,只是一味的放放血,发热用冰袋唔唔。费用奇贵,打一针盘尼西林,费用几乎可供寻常人家一个来月开支。我家还算比较是中等人家水平。住医院十来天真还有点架不住,父亲已昏迷不醒,亲亲眷眷商量下来也只能回家等死。所以贫苦人家根本迈不進西医院大门。这就是当时的现实。
 
    所以那时候上海医治病人的主力军仍还是中医。随处可见的中药店都有坐堂医生。手指搭脉丶望闻问切,便是既省錢又有效的诊疗手效。现代人对坐堂医生已毫无印象。我是经历过的人。我的童年旧居在江宁路近昌平路口,旧时称戈豋路成德坊。对门邻居就有一家私人诊所。称<茅巢珠诊所>。茅医生我们都称呼他茅家伯伯,他不苟言笑,医道甚高,他是江苏海门人,对一些疑难杂症,如霍乱伤寒丶吸血虫鼓胀病,医好患者众多。不图功利,诊费随意。每到年节,家乡父老受过他恩典的都会将自养的猪羊牵来送他。左邻右舍有个头痛脑热来就个诊,他也从不收费。那时小孩易患咽炎,到他那里用一小喷鼓,往喉咙里喷上点中药粉剂,即便就好。一张自制胶药,能治伤痛疮结,疗效显著。这些我都亲眼目睹。他有时也被请到药铺坐堂。解放以后,这些民间医生组织成”联合诊所”。这位受人尊敬的老中医,由於治疗吸血虫疫病有功,被聘至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任主任医生。
 
    离我家不远,也在江宁路上,靠近新闸路口,有一个专事义诊的大诊所。诊所红砖围墙,略带西式,大厅百来平方米,天天门庭若市,求医者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家诊所是上海广东同乡会所属。按理讲它是为广东同乡服务的福利机构,但凡非粤藉的求医者,也可享受同等待遇。只须化上五角钱挂号费,中药发放免费提供。因此车伕小贩,贫穷百姓,便是这家诊所服务对象,成了常客。记忆印象中,我念初中时每每途经这里,它仍然还开着。据称诊所的中医师们医道甚是高明,一般病情,三五帖药下去,准能见效,口碑风传,信誉甚高。广东人虽说喜食野味,但他们笃信中医中药,相信药食同源,所以可略解腥臊。那年非典肆虐,广东中医中药立了奇功。平常大街小巷均有药茶供应,湯煲中加些药材均为寻常之举。广东人对中医中药情有独钟,可见一
 
    在上海,不仅广东人信任中医,其实上海人也相信中医。曾经在上海出现过的名医,专治伤寒症的张聋彭,伤科石筱山,眼科陆南山,几几乎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他们的后辈至今还活跃在上海杏林医坛,深受市民的爱戴和信赖。解放前,上海毗邻大世界游乐场的八仙街一带,就曾聚集一大批著名医家。除了石筱山,还有杨永漩丶陆瘦燕等。伤科石筱山后人,在曙光医院设有特式门诊。中医眼科陆南山,早已能用一枚小小骨针就可剔除白内障。民间传流他们的事迹真还不少,只是现在已被人渐渐淡忘了而已。
 
    尽管中医有被边缘化现象。但上海仍保留了可观的实力。光是专门开展中医治病的大医院就有龙华医院丶曙光医院丶岳阳医院丶中西医接合医院。龙华医院肿瘤科中医治癌是出了名的,刘嘉湘丶朱南孙均是响当当的沪上名医,威望极高,声名远播,闻名海内外。说起中医治癌。上海还有一家专卖草药的群利草药店也颇具传奇色彩,该店专卖可医治各种癌症的草药,信誉甚好。店里还配佩了若干草医,免费赐诊,草药很便宜,常年门庭若市。上海石门路上,还有一家名老中医诊疗所,当代一流名中医亲临坐堂,凡大医院推手的疑难杂症,往往都会来此求医。别小瞧这座不起眼的石库门小楼,可是中医界的藏龙卧虎宝殿唷。
 
    中医受病家冷落,不一定是缺乏信任感。常言道良药苦口,中药一大特色就是苦,常人怕吃苦药,退而求其西药以逞方便。又因中药煎药十分讲究又非常繁琐。通常要用陶制药罐,这是宜兴特产,以往与宜兴砂锅齐名,如今早已绝了踪迹。而且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处方因时因病有所增增减减,煎法先煎后煮也略有规范,铜锅瓦罐更有讲究,要想发挥中药真正疗效,必须循规蹈矩,不可丝毫马虎。为什么中成药疗效有时並不显著,原因也在於此。所以大多数国人对中医药还是有充分信心的。如方舟子数典忘祖之流毕竟为数不多。
 
    中医西医各有所长,毋须扬此薄彼。毛主席在学生时期就曾提出:“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
 
    1954年6月5日,毛主席在与时任北京医院院长的周泽昭谈话时,也曾说:“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的问题,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看不起本国的东西,看不起中医,这种思想作风是很坏的,很恶劣的。西医要向中医学习。第一,思想作风上要转变。要尊重我国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看得起中医,也才能学得进去。第二,要建立研究机构。不尊重,不学习,就谈不上研究。不研究,就不能提高。总是有精华和糟粕的嘛。这项工作,卫生部没有人干,我来干。”这些精辟的论断,无异是十分科学,十分辩证的。
 
    央视四套连续三天在向全世界介绍中医在抗疫中的所起作用,确令人鼓舞。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问世,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瘟疫,那一次不是中医药在抗疫平灾?非典丶管状病毒肺炎中神奇功效的发挥,只是中医学发展历史的延续而已。只是振聋发聩提醒我们,历史悠久的伟大中医药学,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时代出现断层。这会成为中华民族千古罪人。
 
     趁此机缘,我建议设立国家级的<国医馆>!是到了正本清源,还中医一个名正言顺国医地位的时候了!
 
友 情 链 接:
寒夜闻柝-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许如辉 | 上海无名 | 【作曲家许如辉】 | 【上海许如辉】 的视频 | 凤凰无名博客 | 中国戏剧网 | 中国黄梅戏 | 越剧南薇弟子 | 文硕:中国首席娱乐官 | 东方文献 | 许如辉女儿 |
版权所有:遗珠阁  地址:中国上海  手机:13564612407  沪ICP备09000149号                        网站建设中国企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