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天仙配】可以说陪伴了我一生。第一次观看演出,我还在求学时期。在【天仙配】电影拍摄前后,严凤英、王少舫两位前辈在上海【长江剧场】公演了这齣充滿浪漫色彩的神话剧。黄梅戏委婉飘逸的旋律深深地感染了我,从此以后在我脑海里久久迴旋,至今依然。学生时代的我也够胆大妄为,不知天高地厚的了,观剧后居然还写了封意见信给剧团。当时演出在七位仙女遊鹊桥之后,第二场演的是《辞窑》。王少舫前辈有大段唱功戏。我却认为时序上有些错乱。七仙女既是在鹊挢上已然看到董永在上工路上行走,第二场怎么还在破窑家门口辞行呢?这不颠倒了先后?后来这场戏被删了不演。我倒是不以为我那封稚气未脱的信起过什么作用,当年颇觉得有种无可名状的成就感。不久我还在学校里自导自演了黄梅戏【打猪草】,还侥幸在学校会演中拿了个“一等奖”。当然这是我“粉墨生涯”里唯一一次辉煌。囿於高度近视,根本就干不了演员这一行当。所谓唯一一次,也就是仅此一次罢了。
严凤英主演的电影【天仙配】,可说是一齣戏唱响了一个剧种,让全世界的华人知道了黄梅戏这一剧种,並爱上了这个剧种。香港邵逸夫先生的邵氏影业公司,就凭【天仙配】中的几句唱腔旋律,加以发挥,拍摄了近三十部黄梅调电影,为邵氏公司创造了億万财富,成了一方传奇!四十年后,主演过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演员凌波,带领尚还僆在的原班人马,在台湾重排了该剧舞台剧【梁祝四十】,巡迴演出,一票难求,让花甲之年“永远的梁哥哥” ,着实又风光了一回。电影1963年问世,2002再演,足足过了四十个春秋,所以号称【梁祝四十】。
【梁祝四十】: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2NzEzMDY0.html
香港黄梅调是黄梅戏的变种,在当时说起来,还是相当时尚的。上海三十年代盛行一时的流行歌曲解放后被视作靡靡之音一扫而绝迹。但在香港却似春风又绿香江岸,又蓬勃发展起来。充满泥土芬芳的黄梅戏曲调与港式流行歌曲风格揉合起来,便造就香港黄梅调几度风靡。这不能不归功於严凤英演绎的【天仙配】具有石破天惊的感染力和魅力四射的广泛影响。
影响所及不仅仅在於世界华人圈,连英国女皇也被深深吸引了!
1963年【天仙配】参加芬兰电影节展演,英国伊丽莎白女皇看了以后大为喜欢,只是嫌影片不是彩色而深感遗憾。这就催生了另一部彩色【天仙配】的出现。不过片名改为【槐蔭记】,由安庆青年演员董文霞和省团青年演员夏承平担纲领銜主演。该剧的拷贝难以寻觅。土豆纲上仅见摘录版流传:
.jpg)
.jpg)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px7mwFPRPY/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L4Xut1dM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