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剧【天仙配】的神话(阿泰) 点击数:2304

 

神话剧【天仙配】的神话

 

(阿泰)

 

黄梅戏【天仙配】可以说陪伴了我一生。第一次观看演出,我还在求学时期。在【天仙配】电影拍摄前后,严凤英、王少舫两位前辈在上海【长江剧场】公演了这齣充滿浪漫色彩的神话剧。黄梅戏委婉飘逸的旋律深深地感染了我,从此以后在我脑海里久久迴旋,至今依然。学生时代的我也够胆大妄为,不知天高地厚的了,观剧后居然还写了封意见信给剧团。当时演出在七位仙女遊鹊桥之后,第二场演的是《辞窑》。王少舫前辈有大段唱功戏。我却认为时序上有些错乱。七仙女既是在鹊挢上已然看到董永在上工路上行走,第二场怎么还在破窑家门口辞行呢?这不颠倒了先后?后来这场戏被删了不演。我倒是不以为我那封稚气未脱的信起过什么作用,当年颇觉得有种无可名状的成就感。不久我还在学校里自导自演了黄梅戏【打猪草】,还侥幸在学校会演中拿了个“一等奖”。当然这是我“粉墨生涯”里唯一一次辉煌。囿於高度近视,根本就干不了演员这一行当。所谓唯一一次,也就是仅此一次罢了。

 

严凤英主演的电影【天仙配】,可说是一齣戏唱响了一个剧种,让全世界的华人知道了黄梅戏这一剧种,並爱上了这个剧种。香港邵逸夫先生的邵氏影业公司,就凭【天仙配】中的几句唱腔旋律,加以发挥,拍摄了近三十部黄梅调电影,为邵氏公司创造了億万财富,成了一方传奇!四十年后,主演过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演员凌波,带领尚还僆在的原班人马,在台湾重排了该剧舞台剧【梁祝四十】,巡迴演出,一票难求,让花甲之年“永远的梁哥哥” ,着实又风光了一回。电影1963年问世,2002再演,足足过了四十个春秋,所以号称【梁祝四十】。

【梁祝四十】: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2NzEzMDY0.html

 

香港黄梅调是黄梅戏的变种,在当时说起来,还是相当时尚的。上海三十年代盛行一时的流行歌曲解放后被视作靡靡之音一扫而绝迹。但在香港却似春风又绿香江岸,又蓬勃发展起来。充满泥土芬芳的黄梅戏曲调与港式流行歌曲风格揉合起来,便造就香港黄梅调几度风靡。这不能不归功於严凤英演绎的【天仙配】具有石破天惊的感染力和魅力四射的广泛影响。

 

影响所及不仅仅在於世界华人圈,连英国女皇也被深深吸引了!

 

1963年【天仙配】参加芬兰电影节展演,英国伊丽莎白女皇看了以后大为喜欢,只是嫌影片不是彩色而深感遗憾。这就催生了另一部彩色【天仙配】的出现。不过片名改为【槐蔭记】,由安庆青年演员董文霞和省团青年演员夏承平担纲领銜主演。该剧的拷贝难以寻觅。土豆纲上仅见摘录版流传:

神话剧【天仙配】的神话(阿泰)

神话剧【天仙配】的神话(阿泰)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px7mwFPRPY/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L4Xut1dMkU/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t.4Xutl dMku/

 

【槐蔭记】是不该被忽略的,尤其它的音乐配器上的成就足可自成体系。我至今尚不知道电影音乐是否也出自时白林老先生的手笔。但它却是跨上了另一个台阶。由於该片制片厂商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和香港繁华影业公司,拍摄地又在上海天马,难免有众多上海音乐家参与创作,因此在配器上用了许多西方音乐的作曲元素。无论是复调伴奏音乐的烘托,还是和声的运用,都已臻炉火纯青,达到足可另立门户的程度。可惜上海没有建立黄梅戏剧团,否则安徽、香港、上海定能形成黄梅戏的鼎足之势。记得上海交响乐团(或是上影乐团,已忘)还演出过大型标题交响乐曲:【天仙配】。它与【槐蔭记】电影音乐有何瓜葛,不能妄加臆测。

 

影片中最为动听的一段,莫过於“路遇”中七仙女的一段唱:

 

“上无片瓦你休管,下无寸土我自己情愿,

 

既然与你成婚配,那怕暂时受熬煎,

 

夫到他家长工做,妻到他家洗衣浆衫,

 

等到三年长工满,夫妻双双回家园,

 

我二人患难之中结姻眷,任凭是海枯石烂,我一片真心永不变。”

 

这段唱词有少许改动。以及然后唱出的“休怪董郎心烦恼,他怎知我是七仙女私下凌霄,无头的乱丝我收拾好——” 唱得也荡气回肠,跌宕悠扬。

 

槐荫树下喜结良缘,对於初尝禁果的天堂骄娃七仙女而言,无异是最幸福的时刻。此时伴奏的音乐並没有按黄梅戏固有的过门谱写,而是用唱腔尾部旋律加以強化的处理,非常贴切地衬托出七仙女此时此刻的欢快心情,犹如山溪飞瀑上一颗颗跳跃水面的水珠,大珠小珠落玉盘,所营造的音乐氛围,是非常动人心弦,非常赏心悦耳的。达到百听不厌的境界。

 

整部电影背景音乐和伴唱配器音乐,呈现出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如果将【天仙配】喻为优秀戏曲片;【槐蔭记】毫无愧色可以称它为音乐剧电影。太多的音乐元素升华了故事的品位。

 

影片完成已是64年前后。现代戏风潮已席卷全国,上海更是左之又左,提出写十三年的口号,【槐蔭记】的遭遇可想而知。时至今日,对这部音乐电影也该有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和肯定。现代戏曲,如何吸收音乐剧的理念,提升自身品位,从然获得青年观众的青睞,【槐蔭记】成功经验尽可作为他山之石,借鉴学习。

 

如果将【天仙配】比作一座丰碑,那么【槐蔭记】应该是一个台阶。何况夏承平、董文霞的表演也非常出彩。如董永“龙归大海鸟入林”、“一见锦绢色色新” ,唱得铿锵有力,身段乾净利索,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作为民族音乐舞剧标准衡量,也应是上乘之作。

 

凡唱黄梅戏的演员,可以说都唱过【天仙配】。而且都按严凤英套路在演。这段历史竟然延续了一个甲子。黄梅戏仿佛停滞了进化的步伐。

 

前日看安徽省黄梅剧院青春版【天仙配】,眼前豁然一亮。主演两位青年演员袁媛、梅院军,“台上演绎神仙眷侣,台下亦是伉俪情深” ,演来毫不拘谨。尤其演七仙女的袁媛,她将对董永的追求,一反含情脉脉的以往套路,化含蓄为主动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得既主动而又不佻挞,既大胆又不失腼腆,非常活泼可爱,让路遇整个一场戏活了起来,难怪剧场上惊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掌声不绝。

 

 

 且不去说新的科技手段让戏变得更新颖更好看。在遊鹊桥,织锦绢两场载歌载舞的舞蹈和舞台调度来看,导演也化了不少心血。看得出是有意向戏曲音乐剧方向靠拢。调度变化有序不落俗套,舞蹈姿态婀娜长袖舒展看得人赏心悦目。

 

还有一个特点,他二人台词发音少了点安庆方音,基本上是以普通话为发声基音。这就让非皖籍观众增加了几分亲和力。后来看到秦鸣文章介绍,方知梅郎系湖北黄梅县人氏,而袁媛早先学的是声学,习惯讲究的吐字音准,四声平仄附合规范,因此显得音清字准,耐人玩味。

 

唯一稍有不足之处,音乐方面相对比较弱了一点,配器少了点个性。这倒不是非要用交响乐闹哄哄吹打一气。介绍一盘音牒【粉墨是梦】孟庆华作曲,仅用几种色彩性乐器搭配,将众多戏曲唱段演绎得出神入化,不妨借鉴。

 

 

不要低估了这台青春版【天仙配】诞生的意义。依本人拙见,这版【天仙配】,小荷才露尖尖角,才刚开始公演。它可以说已让【天仙配】踏上第三个台阶。希望安徽黄梅多多锐意创新,路,越走越宽!(2014-12-25於沪上)

 

 

 

友 情 链 接:
寒夜闻柝-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许如辉 | 上海无名 | 【作曲家许如辉】 | 【上海许如辉】 的视频 | 凤凰无名博客 | 中国戏剧网 | 中国黄梅戏 | 越剧南薇弟子 | 文硕:中国首席娱乐官 | 东方文献 | 许如辉女儿 |
版权所有:遗珠阁  地址:中国上海  手机:13564612407  沪ICP备09000149号                        网站建设中国企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