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戏剧在十里洋场撞击出的火花(无名) 点击数:1833

 

       中外戏剧在十里洋场撞击出的火花

 

           (无名)

 

上海自开埠以来,各国租界林立,外商蜂拥而至,跑马厅(赛马场),跑狗场(赛狗场,即现在文化广场),跳舞厅,弹子房,夜总会,游乐场,西餐社,咖啡馆……应有尽有,再加上中国式的堂子妓院,茶楼赌场,林林总总,把好端端一方净土,变得光怪陆离,洋相百出,贫富悬殊,藏垢纳污,号称十里洋场,倒也名不虚传。

上海最早一家电影院,开设在虹口区的虹口大戏院,即现在的虹口区文化馆。放映的电影那时还是默片。台下有时还配有乐队演员配音,蔚为奇观。嗣后,大光明,大上海,美琪,沪光大电影院相继开出。当时好莱坞的新片,与上海几乎是同步推出。好莱坞电影对发生在上世纪初,各剧种传统戏曲改革,起到不可忽略的推波助澜作用,所谓海派文化、海派文艺,就是在这特定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融汇中外古今为一体的一个混血儿。说得好听得体一点,上海这个移民城市并不保守,胸怀五湖,海纳百川,一切有用的东西,都可以随手拿来,消化融为一体,变成别出一格自己的东西。所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还没有形成纲领性政策法规之前,上海海派文艺早已在实践中运用得滚瓜烂熟了。

从形式上而言,一向被看作戏剧正宗的话剧,恰恰是地道的舶来品。五四运动前后,一群思想前卫的知识青年,赴日留学,如李叔同,欧阳予倩,曾孝行,谢杭白等,回国后组建【春柳剧社】,第一次在上海演出话剧剧目便是法国作家小仲马作品世界名剧【茶花女】,那是1907年,佛学大师弘一法师,即李叔同先辈,乾扮坤角,主演女主角玛格丽特。之后,根据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顺利上演,轰动申城。从而奠定了话剧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的基础。成为稍后蓬勃发展的文明戏、通俗方言话剧的滥觞。之后话剧、文明戏、通俗方言话剧,都是与中国社会现状密切配合,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脉搏,吐纳,思维模式,欣赏习掼,叙事方法,从而催生了一大批优秀剧作家,如洪深、李健吾、曹禺、夏衍、陈白尘、田汉、郭沫若、熊佛西、丁西林、老舍、吴祖光、刘南薇……同时也产生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剧目。为话剧本土化打下无与伦比的坚实基础。整个话剧史,足可为“洋为中用”的方针正确性提供了完全可行的实例佐证。

海派戏剧的序曲,就是从玛格丽特深情独白中拉开帷幕的。中国人扮演外国人的戏,原汁原味,照搬照抄。只是中国人脑后还拖了根封建主义尾巴,女子演戏出乖露丑,有伤风化,那时社会风气,视伶人为戏子,良家妇女岂可为之。国剧京戏都少有坤角。故而【茶花女】玛格丽特一角只能由多才多艺李叔同反串饰演。

十里洋场的上海,媒体报刊引进也是引领先导,1861年,中国第一份中文报【上海新报】创刊;1872年【申江新报】(【申报】前身)创刊。【申报】生存历史77年,最为轰动一时的是用了将近四年时间,一直持续跟踪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它不仅刊载的上谕、奏折等公文,还播发了40余篇评论和报道。开创了媒体的监督政坛的舆论导向的先例,由于【申报】对于此案的大量公正报道,使中国政府无法像以往一样掩盖特定案件,公众舆论对司法监督作用彰显成效获得社会一致公认。从此以后,大报小报,相继粉墨登场,便渐渐形成一个能左右全国的舆论场。对戏剧电影的评论,对演员品头论足的绯闻,成了上海市民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所以当时北平(京)一鼎一的腕儿,不在上海唱红叫好,休想享誉全国。这与上海拥有涵盖全国的强大舆论造势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链,自然而然成了文艺界不可逆转的一条铁律。

京剧是戏曲中家底最为深厚,思想更趋於保守的剧种,观众对演员的一腔一调,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一笑一颦,娴熟於胸,要想改动,并不容易。但上海的京剧演员,受到好莱坞电影影响,对角色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刻划也逐渐有所探索领悟,也由“唱戏”变成“演戏”,观众也由“听戏”变成“看戏”,最典型的个案便是造就了周信芳海派京剧艺术。同时梅兰芳出国考察,技惊美国,起跑点也在上海。他的头饰服装改良,舞台装置更新,连同海派京剧连台本戏占领天蟾、中国上海四大舞台,机关布景大量运用,对海派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剧目上,京剧特有的武戏功底,使它在剧目的选择上并不偏依国外题材。中国演义小说足够成为它取之不尽的源泉:“荒江女侠”、“封神演义”、“水泊梁山”、“西游记”、“天霸拜山彭公案”、“七侠五义包公案”、“怪侠欧阳德,直至现代京剧“枪毙严端生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兵败台湾,也带走了上海颇具声望的“张家班。它即是“陆光国剧团的前身。台湾京剧后继者吴兴国,魏海敏等人,大胆改革,锐意改革,用新京剧形式,演释了莎士比亚名剧“欲望城国”(即“麦克白”) ,“哈姆雷特 ,“享利五世 以及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 ,巡演全世界,好评如潮。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甚至将吴兴国比作中国的“劳伦斯-奥立佛

其它在上海落脚的地方戏剧种,就没那么幸运了。那时候的上海,其实范围很小。剧团演出日夜两场,观众有限,剧目更新频率很高。题材不够,直接到好莱坞电影中去找。改头换面一下,环境人物中国化,便能吸引观众眼球。其中上座率最佳的当数合作滑稽剧团的“活菩萨 它是根据法国最有声望喜剧大师莫里哀代表作“伪君子”改编而成,祗不过“神父”变成了“和尚”。天宫剧场几乎客满整整两年。杨(华生) ,张(樵侬) ,笑(喜喜) ,沈(一乐) ,程(笑飞) ()(春山) ,俞(祥明) 七员滑稽笑星,名声大噪。后来分成“大公,“ 大众两个团。南薇先生为“大公不仅排了“阿Q正传 “苏州两公差 “拉郎配等脍炙人口的叫座剧目,还将意大利著名喜剧作家哥尔多尼代表作“一仆两主 改编成具有中国风味的滑稽戏。稍后,由姚慕双,周柏春昆仲主演的“梁上君子 则是根据匈牙利著名喜剧家莫尔名著改编的。

越剧“山河恋在上海引起的轰动,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山河恋义演也造就了越剧十姐妹名扬天下!这齣戏是南薇,韩义根据好莱坞电影“三剑客改编而成。当时由袁雪芬提议,要造一所越剧学校,而参加义演的十姐妹个个都是剧团的头肩小生,头牌花旦,一流老生,这么多大腕名角汇集一起,谁的戏份少了都摆不平。於是南薇就想起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侠隐记 即好莱坞电影“三剑客达达尼奥加上三剑客,白汉金公爵,小生够数了;皇后及宫女,坏女人米莱迪,花旦也够数了;红衣主教变成坏宰相,法皇变成诸候王,老生也有戏唱。可惜至今有人作梗,央视【春节大联欢】唱来唱去只有“山河恋 送信一段,想看全剧已成奢望!这是既可笑又可悲的越剧界现状!

 

                         

 

另外南薇还为尹桂芳前辈排过一齣法国大作家雨果最著名的剧作【欧那尼】,改编成越剧后更名为【英雄与美人】,而且服装也按照法国古典欧式服装,人名也没改。这在越剧改革史上绝无仅有的创举!却被人为的忽视了!

 

             

 

如今尹派弟子这么多,前年我专为此写了篇博文:【尹桂芳曾演过纯西洋打扮的角色】!(参阅:http://www.yizhuge.com/nwxq2.asp?ID=22)谁知一石激不起一朵浪花。难怪芳华越剧团,曾编过“宝玉与黛玉 ,“屈原的专职编剧,与张爱玲闺中密友,才女苏青(冯允庄),在受尽磨难重返人间后,有人问他,你“宝玉与黛玉 遭人剽窃,为什么不去找有关部门申诉,她却万般无奈回答:“人家有权有势,申诉有用吗?”(参阅:http://www.yizhuge.com/hpys.asp?ID=118

    改编好莱坞名剧及西方文学名著最多的剧种是沪剧。沪剧俗称“本滩 即本地滩簧,后改名“申曲 申是上海古称,据说战国四大公子春申君属地在此,解放后改称“沪剧 延用至今。沪剧剧种形成时间很短,积累剧目不多。如“庵堂相会”,“陆雅臣求岳母” ,“卖红菱”,“阿必大回娘家” 等,曲调也很单调,练起来只唱“啥咕啥佬啥咕啥” ,上下两句平淡无奇。这里不得不提对沪剧音乐发展卓有奇功的民族音乐大师许如辉先生,他被-些别有用心之辈刻意想从沪剧发展史上抹去或淡化。是他,开创了上海流行歌曲先河,与黎锦辉被史学界誉为上海流行歌曲奠基人“双辉”。抗战期间,首先提出“乐剧”概念,并创作了抗战爱国“乐剧”“木兰从军”。有声电影形成期,他参与电影音乐创作20部电影。解放后,由夏衍推荐进入戏曲界,笫-部为沪剧作曲的戏便是获全国首届会演-等奖的“罗汉钱”,众所周知,由于意识形态作祟,奏的是许如辉曲子,获奖的却是局外人。以后又用西方复调和歌剧形式,大量运用于戏曲音乐之中,创作了近百部作品。也就是这位多才多艺的忠厚长者,首先将英国大作家王尔德名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以“白沙笔名改编成沪剧《少奶奶的扇子》,首排导演万之(曾是上海戏剧学院上层领导和教师,也是鼎级导演。也是意识形态原因最后被贬至杨浦区文化馆当个小小馆员。杨华生前辈曾扬言上海戏曲导演,他只佩服两个人: 个是南薇,个便是万之) ,舞美设计是仲美(雪声剧团元老) ,作曲仍是水辉(许如辉作曲所用笔名)

 

                                 

 

另一齣法国作家小仲马名剧“茶花女作曲也是水辉。

 

                             

 

    沪剧引进好莱坞电影改编移植作品之多,是全国所有地方戏剧种中绝无仅有的。王盘生久演不衰的《铁汉娇娃》,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银宫惨史》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乱世佳人》、《魂断蓝桥》和《风流女窃》均是连剧名都依旧; 《蝴蝶夫人》改编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作曲的同名歌剧; 《贵族夫人》改编自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大雷雨》改编自俄国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同名剧作; 《母与子》改编自他另一部作品《无辜的罪人》;《寄生草》改编自英国剧作家戴维斯的《软体动物》; 《返魂香》改编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剧作《恩捷罗》; 《花弄影》改编自莫里哀喜剧《情仇》;

《空谷兰》改编自日本作家黑岸旧香的小说。

    沪剧历史短暂,表演程式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大。如此大量借鉴西方文学和好莱坞电影的故事题材实属罕见。《少奶奶的扇子》,《大雷雨》,《茶花女》,《魂断蓝桥》等之所以成为沪剧“传统戏”,其根本的成功原因是外来文艺本土化。故事,不错,都是西方的。但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却都是中国的场景;中国的人物;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故事,一切都己中国化了。这一切都不用担心水土不服,它可以深深扎根在中国人心坎上,久久不易磨灭!

    那时候,上海没出洋留过学的演员多的是,文化程度低,也不知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何须样人,唯-可学习借鉴的就是好莱坞电影。傅全香、袁雪芬都在公共平台谈到过好莱坞影星的表演风格,往往成了她们学习的楷模。而当时上海观众对好莱坞影星熟悉程度不亚於现在我们妇孺皆知刘晓庆、章子怡。

    南薇先生在1950年为【东山越艺社】写过一部非常别致的戏:《团团转》。这是一部描写解放前旧上海滩遗事。戏剧结构已具有“意识流”端倪,第一场主要人物甲、乙;第二场主要人物变成乙、丙;而第三场主要人物则变成了丙、丁……以及类推,团团转形成巡环。而且唱词、念白全用上海方言,而不用嵊县官话。在第五场中-节戏,交际花罗丝李与洪买办在电话里调情,用的是电影表现手法,用追光特写。其中洪买办一段唱用了6个带丝字结尾的好莱坞影星大名:

 

洪买办:唱               侬面孔像丽泰=海华丝

眼睛像,倍蒂-苔维丝

皮肤像,伊漱-惠莲丝

头发像,曼丽-霍金丝

说闲话就像,珍妮-弗琼丝

身材像,琴逑-罗吉丝…..

罗丝李:啥个芹菜炒肉丝,阔面孔、园眼睛、黑皮肤,红头发,哑喉咙……

                      侬勒浪,情人眼里出西施!

洪买办:勿,勿,勿!

                       侬比西施还标致!

 

洪买办这段肉麻吹捧的唱词用的是“诗子韵”,6句唱,每句唱用了一位50年代好莱坞当红影星名字,唱一句一个红彩,唱一句一个红彩,可见观众对剧作者的诙谐比喻发出认同的赞叹。这些好莱坞影星的芳名,现在人知者寥寥,可在当年,越剧婆婆妈妈观众群里也已是家喻户晓的,可见好莱坞电影对海派戏剧形成和发展,影响有多深厚!

中外戏剧在十里洋场撞击出的火花,结出的硕果足以让我们细细咀嚼,细细回味,细细总结,细细发掘,发扬光大,再续辉煌。

 

友 情 链 接:
寒夜闻柝-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许如辉 | 上海无名 | 【作曲家许如辉】 | 【上海许如辉】 的视频 | 凤凰无名博客 | 中国戏剧网 | 中国黄梅戏 | 越剧南薇弟子 | 文硕:中国首席娱乐官 | 东方文献 | 许如辉女儿 |
版权所有:遗珠阁  地址:中国上海  手机:13564612407                          网站建设中国企业港